青青青久草,四虎永久在线精品,二区免费视频,一级毛片在线直接观看,黄网在线免费观看,美女露全身永久免费网站,色婷婷六月桃花综合影院

韓國年輕人被卷廢了?超42萬年輕人躺平不工作

對韓國一些人來說,在一個人人被迫奔跑的系統(tǒng)里,無所事事地躺平,或許反而是一種相對清醒的生存策略。

26歲的樸敏珍的人生從未擺脫過壓力。從小學到高中,她拼命學習只為考進頂尖大學。進入大學后,競爭絲毫沒有減弱:她保持著4.26/4.5的績點,參加學會、考取證書、學習外語、申請交換項目,甚至額外花一年時間準備法學院考試。

去年2月畢業(yè)后,她先后在兩所公立金融機構實習,同年7月正式加入求職大軍,她向韓國幾乎所有發(fā)布招聘公告的金融機構投出了50-60份簡歷。

韓國的招聘流程極其嚴苛:需要提交為企業(yè)量身定制的長篇自我介紹、通過各公司自主命題的能力測試、完成多輪面試——每個周期可能長達三至四個月。樸敏珍曾進入約10家公司的終輪面試,卻始終未能上岸。

今年2月,身心俱疲的她徹底停止了求職。此后大半年,她處于無業(yè)且不找工作的狀態(tài),成為韓國統(tǒng)計廳月度調查中“休息狀態(tài)”的一員。

01

每月,韓國統(tǒng)計廳都會向未參與經(jīng)濟活動的年輕人提問:過去一周你在做什么?

選項包括工作、育兒、求職、上學、服兵役、治病等。不屬于以上任何一類、且無特定理由未求職者,會被歸類為“休息狀態(tài)”。

這與國際通用的“NEET”(不升學、不就業(yè)、不進修)概念類似,但更貼近韓國本土語境,用于描述懸而未決狀態(tài)的年輕人。

今年7月,韓國20多歲人群中“休息狀態(tài)”的人數(shù)達42.1萬,較十年前增長58%,其中38.3%擁有本科及以上學歷。

樸敏珍坦言,自己的狀態(tài)部分出于主動選擇。即便屢屢受挫,她仍不愿妥協(xié)進入中小型企業(yè)?!拔覀兤疵x書12年,進大公司是唯一的回報,”她說,“至少大企業(yè)福利體系完善,中小企業(yè)則充斥著壓榨文,每天我在職場匿名社區(qū)APP上都能看到各種恐怖故事,我不想跳火坑。”

如果今年仍找不到工作,她計劃出國:可能是打工度假,或者去讀護理學校。

其他受訪青年也表達了類似情緒。在常年與同輩比較、背負家庭高期望的競爭環(huán)境中,隨便找份工作“將就”,帶來的挫敗感遠不止于屢次被拒。

32歲的李周浩回憶起被統(tǒng)計為“休息狀態(tài)”的那段日子。

他曾向30多家韓國頂尖企業(yè)投遞簡歷,卻連一個面試機會都沒得到。他的疲憊不僅來自數(shù)月的求職,更是從小學到大學從未停歇的長期壓力的爆發(fā)。

“我無法降低標準,”他說,“在韓國,第一學歷是終身標簽,第一份工作亦然,我太想進好公司起跑了?!?/p>

韓國大小企業(yè)之間的薪資差距極為明顯:員工數(shù)少于300人的企業(yè)薪資僅達大企業(yè)的56.2%,福利差距更大。

韓國就業(yè)信息院2023年調查顯示,87.7%的“休息狀態(tài)”年輕人有過工作經(jīng)歷,他們選擇休息的最常見原因是“沒有合適的工作”(38.1%)。

02

韓國社會長期向年輕人灌輸一種邏輯:學生時期努力讀書→進入好大學→找到好工作→獲得成功人生。但如今,這條路已不再靠譜。

李周浩從未想過偏離這條既定路線:“我從未思考過自己真正想做什么,甚至從未和朋友聊過這種話題?!?/p>

如今接近30歲的金珍松也深有同感。對他而言,人生是從幼兒園到大學的一條直線:“我總是為下一階段做準備,卻從不問自己想要什么?!?/p>

“老師曾說我的成績足夠報考教育或護理系,”他回憶,“但如果讀教育專業(yè),之后又要面對教師資格考試,重復同樣的壓力循環(huán)。我受不了再來一次。

他最終選擇釜山國立大學護理系,并非出于熱愛,而是因為“幾乎百分百就業(yè)”。

但護士工作壓垮了他。在釜山國立大學醫(yī)院工作僅四個月后,因心理健康問題辭職。后來他在一家心理健康中心做了13個月的臨時育兒崗,最終決定“休息”一段時間。

“我想趁機會搞懂自己到底喜歡什么,”他說。休息期間,他幫朋友拍攝婚禮視頻、與教授討論心理學研究生申請、開設YouTube頻道記錄祖母的生活,并在網(wǎng)上寫散文。

然而隨著時間推移,焦慮感逐漸蔓延。他最終又回到醫(yī)院工作。

“在‘休息’期間,我并沒找到人生方向,”他說,“但我不后悔,我學會了按自己的節(jié)奏生活。”

另一名以筆名“Moduda”在寫作平臺發(fā)表文章的韓國年輕人,同樣在掙扎中逐漸靠近心中所想。

去年春天辭去IT金融工作后,他給自己貼上了“休息狀態(tài)”標簽。人類學專業(yè)畢業(yè)的他,曾做過制造業(yè)銷售、科技金融等崗位,但始終缺乏自我認同感:“我從未思考過未來,只是隨大流?!?/p>

休息期間,他開始寫作并連載網(wǎng)絡小說。為維持生計,他在健身房兼職。他將這段狀態(tài)形容為“恐懼與喜悅交織”:“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不被束縛地生活。當讀者在我的小說下留言時,那種快樂足以抵消所有艱難?!?/p>

如今他重新開始求職,但方向更加明確:只找與寫作相關的工作,并繼續(xù)連載小說。

03

接受采訪的年輕人普遍表示,他們的“休息”并非外人想象的那樣輕松。

李周浩反思道:“休息本應是為了充電,但我從未感到放松,‘休息’反而讓我精疲力盡?!?/p>

那段時間,他白天漫無目的刷手機,晚上逃到網(wǎng)吧避免見到父母。每次聽到同齡人進入大企業(yè)的消息,都不禁感到苦澀,認為自己是失敗者。

35歲的金恩珠說:“沒有一天我不擔心未來。但在社會眼中,我只是個‘休息’的人。我不想休息,我想工作,但沒有適合我的崗位?!?/p>

她從圖書編輯轉行平面設計卻屢次求職失敗,最終選擇休息,她認為年齡成了找工作的障礙。

專家指出,年輕人選擇暫停不是懶惰,而是一種自我保護——他們試圖從過度的學業(yè)要求、反復的求職失敗和持續(xù)的相對評價中喘一口氣,而這種壓力不僅來自外部,許多年輕人內化了社會期望,拒絕降低自我標準。

韓國年輕人活在無休止的評價和比較中,”市民團體“教育春天”的高級研究員金善熙表示。13年來她接觸過超1萬名年輕人,“他們不斷被考試成績、大學名氣和公司聲譽排名?!?/p>

中小學時期看成績,大學分“SKY(首爾、高麗、延世)名?!迸c非名校,就業(yè)時公司也被分為三六九等——就連科技企業(yè)也被分成九個等級。

“在常年與同輩比較中成長的人,一旦無法進入這些等級體系,就容易產(chǎn)生被拋棄的焦慮,”金善熙補充道,“隨著求職時間拉長,挫敗感會加深。害怕選擇錯誤導致他們猶豫不決、逃避決定,最終陷入慣性停滯?!?/p>

“總體而言,青年‘休息’現(xiàn)象不是個人選擇或懶惰,而是必須逐步解決的深層結構問題,”金善熙強調,“簡單地貼上‘休息狀態(tài)’標簽,可能會掩蓋他們的掙扎,無法真正幫助這些年輕人爬出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