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洪舉
近日,博士生被詐騙10萬余元一事,引發(fā)網友關注。騙子以被害人網上有貸款記錄需要取消否則影響信用為由,誘導被害人辦理多種網絡貸款業(yè)務,并將貸款轉入騙子提供的賬戶。由于遭遇網絡詐騙的被害人是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一名博士生,網友們對此議論紛紛,其中不乏嘲諷之聲。
一名政法大學的博士生卻陷入網絡騙局,盡管該博士生所遭遇的網絡詐騙手法并不鮮見,卻還是讓不少人感到意外。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博士生應該是博學多才、見多識廣的高級知識分子,不該陷入如此低級的騙局。但現(xiàn)實證明,在五花八門、隨時更新的騙局面前,誰都可能不幸中招。因此,對任何被害人都不該嘲諷,而應以持久、嚴厲的打擊態(tài)勢避免類似事件發(fā)生。
自從詐騙這種古老的套路搭上了互聯(lián)網的“便車”,就越來越猖獗。騙子從之前需要上門欺騙受害人的傳統(tǒng)詐騙手法到如今只需要群發(fā)短信、撥打電話、彈窗廣告就可以坐收漁利等被害人上鉤的網絡詐騙。其花樣翻新程度,詐騙信息傳播寬度,覆蓋群體廣度讓人防不勝防。尤其讓那些沒有及時融入信息社會,對社會復雜程度了解不深的群體在很大概率上淪為待宰的羔羊。特別是涉世未深、社會經驗少的大學生,或者是雖然有一定社會經驗但知識更新緩慢的老年群體,都容易成為受騙者。
值得注意的是,有一種嘲諷被害者的論調頗為流行。如將上當受騙者歸責于被害者常識匱乏、貪圖便宜、膽小怕事。特別是,當很多被騙者系博士、名人等社會精英時,被害人更容易受到嘲諷、戲謔。一些網友似乎從中找到了心理平衡和精神補償,大肆發(fā)表“高學歷不過如此”“讀書無用”的言論。
這種論調的錯誤在于顛倒了因果關系和無視社會常識。因為,無論是涉世未深的學生還是落伍于時代的老年群體,均有相應的生活習慣和閱歷,這些都不該被歧視。而且,隨著社會多元化和分工精細化,某行業(yè)的常識很可能是其他行業(yè)的“天書”。一些常年從事科研、論文的博士,未必能夠識破騙局。
再者,以刷單、貸款、購買彩票等新型網絡騙局中,被騙者多為年輕群體,使用老年機者反倒躲過一劫。人在某種情境下特別容易陷入盲區(qū)半短路,一些經過培訓的騙子深諳此道,有一套把握盲區(qū)的心理操縱術。加之在詐騙電話的突然襲擊下,在將被抓捕、通緝、賬號存在安全隱患的威逼利誘下,無論學歷高低、見識多寡,誰都可能一時迷惑,掉入陷阱。這也是為什么即便是高學歷者云集的大學也會組織日常的網絡安全、防詐騙等培訓,通過給學生發(fā)放宣傳手冊,布置宣傳櫥窗等方式,傳授防詐騙知識。
嘲諷網絡詐騙被害者既無知又無聊。最該譴責的,不是受騙者,而是那些肆無忌憚的詐騙者。反過來說,連博士都能被騙,可見電信網絡詐騙危害性之大,潛在受害群體之廣,這足以讓他人警惕。打擊網絡詐騙是一場沒有終點的戰(zhàn)爭,相關部門勢必將電信網絡詐騙視為全民公敵,編織一張防范打擊詐騙的精密網絡,不讓這一黑色鏈條中的任何作惡者逍遙法外,保護所有人不掉入“總有一款騙局適合你”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