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王煜全,這里是王煜全要聞評論。
最近,據(jù)彭博社報道,蘋果被寄予厚望的三款新產品,智能家居設備、室內安防攝像頭和桌面機器人,將在越南進行生產。
以往蘋果的第一代產品,都是先在中國大陸進行“新產品導入”(NPI - New Product Introduction),也就是實現(xiàn)產品從工程設計圖到可規(guī)?;慨a的過程。因為設計和調試全新的生產線、解決組裝中遇到的無數(shù)工程難題、培訓第一批產線工人以及將良率提升到90%以上,這些工作都是中國廠商最擅長的。
但這次,蘋果跳過中國,看樣子他們的“中國+1”戰(zhàn)略要加速了。

然而,越南真的可以替代中國了嗎?當我們再仔細看一眼這份訂單的代工方,就會覺得豁然開朗了。因為它就是一家不折不扣的中國公司——比亞迪(BYD)。
比亞迪不僅是全球銷量最大的電動汽車企業(yè),也早已是重要的電子產品制造商。
此前,在2023年至2024年,比亞迪電子的越南工廠就負責了蘋果iPad系列的新產品導入和代工,也就為這次蘋果新產品的生產打下了基礎。
因此,在我看來,蘋果將新產品首發(fā)生產轉移到越南,本質上是中國供應鏈的海外延伸。這也表明中國制造業(yè)的優(yōu)勢并不在于廉價勞動力,而在于能夠將任何復雜產品在全球范圍內快速量產的制造體系。
我們一直強調,中國制造不應該是“在中國制造”,而是“中國人在全世界制造”。特朗普的貿易戰(zhàn),無意中幫了中國一個忙,讓這種能力得到了釋放,開啟了“中國人在全世界制造”的新時代。
出海
首先,我想指出的是,越南的制造業(yè)是中國制造的溢出。
特朗普上一任期發(fā)起貿易戰(zhàn)后,為了降低風險,各大跨國公司紛紛將產能撤離中國。那幾年,大家都十分擔心中國在全球制造業(yè)的地位將被其他后發(fā)國家取代。

比如,蘋果要求其供應鏈企業(yè)在越南建廠,因此截至2024年末,蘋果的官方供應商名單中已有35家在越南設廠,累計投資額近160億美元。
然而,隨著越南對美國的出口飆升,對中國的進口也在暴增。
2025年1~9月,越南對美出口額增至1128億美元,同比增長14.8%,而同期越南自中國進口額高達1344億美元,同比更是增長了28%。關鍵的是,越南對美產生巨大貿易順差的同時,卻對中國存在更加巨額的貿易逆差。
也就是說,越南對美出口了越多成品,就需要從中國進口更多的制造設備、半成品和原材料。

立訊精密(越南)
而且在越南承接生產訂單的也還是中國企業(yè)。
蘋果在越南生產的所有產品,都是由比亞迪、立訊精密或富士康負責組裝、測試和包裝。只不過最終是貼上“Made in Vietnam”的標簽,再裝船運往美國,從而規(guī)避高額的對華關稅。
所以,與其說蘋果在換掉中國供應鏈,不如說是在讓中國供應鏈換個地方運作。
催化劑——特朗普
然而,我覺得,這一切都要感謝特朗普,他成為了中國制造全球化的催化劑。
自2018年以來,特朗普發(fā)起的貿易戰(zhàn),似乎是對中國制造業(yè)的致命一擊,但事實卻是,他用最粗暴的方式,逼迫著中國制造企業(yè)走出舒適區(qū),開啟了本就應該進行的全球化進程。
眾所周知,特朗普貿易戰(zhàn)的首要借口,就是所謂制造業(yè)回流,讓工廠和就業(yè)機會回到美國本土。
然而,根據(jù)權威機構的評估,特朗普的貿易戰(zhàn)并沒有讓美國制造業(yè)的就業(yè)或產出出現(xiàn)顯著增長,但所加征的關稅幾乎全由美國進口商和消費者承擔了,而不是像特朗普聲稱的那樣由中國支付。
另一邊,高關稅卻推動了產業(yè)轉移,美國從中國的進口是減少了,但從越南、墨西哥、印度的進口在迅速提升。美國整體的貿易逆差并未得到改善。
我認為,這背后更值得關注的一點在于,從中國企業(yè)迅速在海外布局的情況來看,中國制造真正的優(yōu)勢不在于生產產品本身,而在于能夠在全球范圍內復制規(guī)模制造體系。
在西方的認知里,甚至包括在一些中國人的眼中,中國能成為世界工廠,主要是因為勞動力便宜。
不可否認,在最開始,中國能吸引全球跨國企業(yè)落地,確實離不開數(shù)量龐大的、且紀律性強的工人群體。此外,中國政府也對外企更加傾斜,中國還有無可匹敵且潛力巨大的市場規(guī)模。
但隨著幾十年的發(fā)展,中國勞動力早已不再便宜,土地成本也已高企,跨國企業(yè)們卻并沒有準備搬走,這是因為我們還培養(yǎng)出了全球最大規(guī)模的工程師群體、先進的設備制造水平、完備的供應鏈和成熟的管理體系。而這些能力,在中國制造的全球化過程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前段時間,有報道稱,印度制造的智能手機在美國市場的份額已達到44%,超過了中國和越南,這甚至被印度人視為“印度制造”的巨大勝利。
但事實上,雖然富士康是臺資企業(yè),卻在印度工廠的建設和運營初期,大量派遣中國大陸的工程師和技術管理人員前往印度,負責最關鍵的技術培訓、產線管理和質量控制工作,才實現(xiàn)了高精度產品的良率提升和量產爬坡。
有意思的是,在2024年,由于地緣政治因素,數(shù)百名中國技術人員因簽證受阻,富士康不得不緊急從其他地區(qū)調派工程師來補位,這無疑反向證明了外來技術人員的重要性。
更重要的是,印度工廠所需的自動化生產設備和測試設備,都必須從中國進口,以至于關鍵設備的操作系統(tǒng)和技術手冊只有中文版本。由于絕大部分印度人不懂中文,沒有中國的人員,他們最開始就根本無法操作和維護這些設備。
所以,最后,我想再次強調的是,中國制造的未來是中國人在全世界制造。
我們的出海,不是像美國那樣產業(yè)空心化的外遷,而是依托中國制造業(yè)復制工廠的能力和完整的供應鏈體系在全球布局產業(yè)的中下游生產線。特朗普恰好在中國具備出海能力的時候施加了外部壓力,也就幫助中國企業(yè)完成了這次雖然痛苦但又必要的進化。
那么,在中國出海的大趨勢下,你是否看到了屬于自己的機會?歡迎在評論區(qū)留下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