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青久草,四虎永久在线精品,二区免费视频,一级毛片在线直接观看,黄网在线免费观看,美女露全身永久免费网站,色婷婷六月桃花综合影院

三中全會定調延遲退休

中央首次將“自愿、彈性”明確列為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的基本原則。采取小步調整、漸進式改革,不搞“一刀切”,用較小的幅度逐步實施到位

文|《財經》記者 孫穎妮 鄒碧穎 王麗娜 實習生 劉雨青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下稱《決定》)指出,按照自愿、彈性原則,穩(wěn)妥有序推進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改革。

這是中央首次將“自愿、彈性”明確列為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的基本原則?!稕Q定》發(fā)布后,再次引發(fā)公眾對延遲退休的廣泛關注和熱議。

中國已邁入中度老齡社會。2024年1月,國家統(tǒng)計局發(fā)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末60歲及以上人口已占全國人口的21.1%。根據此前國家統(tǒng)計局有關人士的解釋,如果60歲及以上人口比重在20%-30%之間,為中度老齡化階段。

目前,中國沿用的職工法定退休年齡,仍然是男性60周歲,女干部55周歲,女工人50周歲,這是1978年國務院發(fā)布的相關規(guī)定中的標準。而當前中國老年人口規(guī)模大,老齡化速度快。此前,十九屆五中全會將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確定為國家戰(zhàn)略。至2023年底,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占總人口的21.1%,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15.4%。

《財經》采訪的專家表示,在老齡化日趨嚴重、人口紅利削減、受教育年限增加、養(yǎng)老財源收入增速落后于給付增速等多重背景下,延遲退休已經不可回避。

經濟學家任澤平團隊預測,中國將在2030年左右進入占比超20%的超級老齡化社會,2060年占比約37.4%。如何應對人口結構的迅速轉變?如何解決“未富先老”的問題?《決定》首提“自愿、彈性”原則,預示著退休模式的轉變。

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秘書長房連泉對《財經》表示,決定提出穩(wěn)妥有序推進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改革,具體的方案有待接下來的政策進一步明確,但與此前的表述相比,延遲退休改革更突出自愿、彈性原則,“不是強制性的、‘一刀切’式落實”。

何為“自愿”“彈性”,是穩(wěn)妥有序推進漸進式延遲退休的關鍵。房連泉認為,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既是就業(yè)政策的變化,又關系養(yǎng)老金的領取。在具體的方案設計上,建議包括每年延長的時間,何時領取全額養(yǎng)老金、領取養(yǎng)老金的最低年限,及相應的激勵機制等,讓勞動者根據自身的情況自愿和彈性地選擇延遲退休年齡。房連泉進一步解釋,建立與延遲退休和養(yǎng)老金領取相關的激勵機制,制定相應的激勵措施,有助于穩(wěn)妥有序推進延遲退休改革,并鼓勵有勞動能力的老年人口繼續(xù)就業(yè)。

三中全會定調延遲退休

延退方案怎樣設計?

延遲退休的最終方案尚未出爐。延遲多久?怎樣體現彈性自愿原則?男女退休年齡是否一致?諸多問題備受關注。《財經》采訪的多位專家表示,小步調整、漸進式改革,不搞“一刀切”,用較小的幅度逐步實施到位是基本的改革原則。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此前接受《財經》采訪時表示,所謂的“小步調整”,是指一年延遲幾個月,幾年加在一起延長一歲。比如男職工從60歲提高到65歲,不可能徑直宣布:20XX年,男職工的退休年齡為65歲,“沒有國家會進行這種休克式的改革”。

鄭秉文建議,“小步調整”可以有三個方案,一年延遲三個月;一年延長四個月;還有一種非常溫和的選擇:一年只延長兩個月。

三種選項里,鄭秉文傾向于一年延遲三個月,既能在一定時間段提高退休年齡,同時改革阻力也不會太大。

鄭秉文認為,這種漸進改革,對個人的退休安排、家庭生活和隔代撫養(yǎng)影響不大,感覺不明顯。對五六十歲的人來說,延遲退休的感覺被稀釋了。而對三四十歲的人來說,距離實際退休還有較長時間,對心理預期影響也不大。

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fā)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健告訴《財經》,降低退休年齡和提高退休金替代率在很長一段時期是各國勞動者爭取的權益。20世紀80年代后,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深,各國政府紛紛試圖延遲退休年齡以應對養(yǎng)老金財務壓力。從國際經驗看,法定退休年齡經歷了從最初70歲到有所降低再到不斷提升的“勺型”曲線變化。

宋健介紹,目前發(fā)達國家的法定退休年齡一般在65歲或67歲,但實際退休年齡因人而異。不同國家的退休金計算方式有所不同,退休金往往低于在職人員的收入。一些國家采取彈性退休制度,對不同年齡退休者提供不同的養(yǎng)老金比例。

《財經》了解到,2022年,瑞士民眾投票以微弱優(yōu)勢,贊成將女性退休年齡提高到65歲。德國議會2007年通過方案,決定從2021年開始,每年延遲退休一個月,從2024年開始每年延遲兩個月,直到2029年實現67歲退休。

數據顯示,日本65歲-69歲人群中,高達50.3%的人仍在工作,成為老年人群就業(yè)中的“主力軍”。過去多年,日本政府積極鼓勵“高齡人士再就業(yè)”。2021年4月修訂后的《老年人雇用安定法》,把鼓勵退休年齡提升到70歲。

另據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OECD)的數據,韓國65歲以上人口2021年的就業(yè)率為34.9%,高于同樣面臨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日本(25.1%)。據韓國最新統(tǒng)計數據,今年上半年,韓國70歲以上人口的就業(yè)率首次突破30%,創(chuàng)歷史新高。大多數70歲以上計劃繼續(xù)工作的人考慮到健康狀況,更傾向于每天兼職4-5小時。過半數(55.8%)的人表示他們打算推遲退休以彌補養(yǎng)老金收入不足。

宋健表示,中國在2013年就提出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的設想,近些年一直在謹慎論證。“自愿”原則是從需求側出發(fā),勞動者可以按照自身需求和實際情況進行主動選擇,體現了對個體權益的尊重以及政策制定的人文關懷。

清華大學醫(yī)院管理研究院教授楊燕綏表示,“彈性”原則有利于留出政策討論空間。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院副院長李佳向《財經》表示,“彈性”還體現在推行過程中,退休政策不是一成不變的,應根據就業(yè)情況、老齡化程度以及社會經濟狀態(tài)動態(tài)調整。

三中全會定調延遲退休

彈性退休,退休金怎么拿?

李佳建議,中國退休新政的推行,不能“一刀切”,要充分考慮不同社會群體的實際情況和需求。那么,延遲退休方案中,自愿與彈性原則該如何體現?

多位專家分析,自愿、彈性主要體現在把退休時間的決定權交由個人,允許勞動者在退休年齡、退休方式和退休收入方面具有一定彈性。鄭秉文解釋,在法定退休年齡的前后,各設定一個提前或者延后的退休年齡,形成一個區(qū)間。若選擇提前檔次,則員工將拿到的退休金少,選擇延后的檔次,則可多拿退休金。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林寶提出了一份彈性退休的方案,即用20年左右時間將男性和女性的法定退休年齡漸進式提高到65歲。在實際運作中,將原退休年齡作為最低退休年齡,以法定退休年齡再加5歲作為最高退休年齡,最終形成男性60歲-70歲之間、女性可在55歲-70歲之間彈性退休的區(qū)間范圍。

退休時間的自主選擇,也可能和相應比例的養(yǎng)老金“獎懲機制”相掛鉤。

《財經》了解到,美國計劃在2027年將法定退休年齡延長至67歲,最早提前退休年齡和最大可獎勵延遲退休年齡分別是62歲和70歲。若在62歲時退休,必須扣減正常退休年齡給付標準的30%左右;如果選擇不辦理退休手續(xù),也不領取退休金,而是繼續(xù)工作繳社保,那么到達70歲之后,月退休金最多可額外增加30%。

林寶表示,現有養(yǎng)老金制度對長期繳費的激勵性不足,部分民眾在到達最低年限后不愿繼續(xù)繳費。通過彈性設計,可以將繳費年限與養(yǎng)老金待遇更緊密地結合起來,引導和激勵人們主動延遲退休,從而順利實現退休年齡改革的目標。

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副院長孫潔看來,適當延長高技能人才和高級知識分子的工作年限,可以提供人才支持,而且中國知識分子整體健康狀況允許適當延遲退休。對于一線和基層勞動者,尤其是制造業(yè)的體力勞動者,長期從事高危險、高污染及勞動強度大等行業(yè)的勞動者,可以維持現行的退休年齡。

此外,男女是否同齡退休也是關注焦點之一?!敦斀洝妨私獾剑匝舆t退休的速度略快一些、縮小男女之間退休年齡的差異,在學界已基本成為共識。

孫潔認為,之前實行男女不同齡退休的政策,是由當時女性職工的生存和工作環(huán)境以及勞動崗位的特點決定的。比如,當年的紡織女工需要長期站立,勞動對女性的身體損耗比較大。隨著科技不斷應用在生產制造中,勞動力折損的情況不像過去那么嚴重。

鄭秉文也表示,男女同齡是一個世界趨勢,其他國家能夠實施,中國也不特殊。此外,延遲退休是小步推進的,未來對女性的影響也不會很大。

浙江大學經濟學院研究員張川川等人2020年發(fā)表的一項研究則指出,確定延遲退休方案,應當考慮老年人口的健康狀況。該研究測算后得出,中國60歲至74歲男性的額外工作能力為2.78年,50歲至64歲女性的額外工作能力為2.18年。照此推算,中國老年勞動力的健康狀況總體上能夠支撐2-5年的額外工作年限。

無論采用哪種具體方案,李佳表示,實施延遲退休,必須進行更充分的調查研究,掌握不同人群的具體需求,充分聽取民眾意見,考慮各方利益。只有建立在數據上的科學決策,才能讓措施有的放矢,得到廣大民眾的理解和支持。

三中全會定調延遲退休

如何緩解“35歲危機”憂慮?

每次延遲退休政策的熱議,也會伴隨民眾的一些擔憂和顧慮。

宋健介紹,延遲退休在一些國家曾經出現過政策實施不利、遭遇阻礙的情況。顧慮包括:一是就業(yè)市場方面的代際沖突,延遲退休是否會減少年輕人的就業(yè)機會?二是家庭人力資源分配。老年人是否會面臨繼續(xù)就業(yè)和幫助子代撫育孫輩的沖突?可能加劇年輕一代的生育焦慮。三是經濟壓力。退休制度能否覆蓋全體人群,延遲退休對個體收入的影響如何、是否會加重人群間的收入分化,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35歲危機”、中年人失業(yè)話題備受關注。延遲退休如何保障大齡從業(yè)者的就業(yè),如何應對“老年失業(yè)空窗期”問題,依然是一大挑戰(zhàn)。多位專家表示,延遲退休改革牽涉超5億職工切身利益,必須統(tǒng)籌謀劃,做好一系列政策配套,考慮潛在影響與應對策略,回應民眾關切,關注社會反饋。

對于擠占青年崗位問題,鄭秉文表示,短期內延遲退休對就業(yè)市場存在影響,會拉高青年失業(yè)率。尤其改革初期會比較明顯。但中長期看,矛盾會逐漸被時間稀釋掉。最極端的兩個典型案例,美國的法定退休年齡目前是65歲,2027年將提高到67歲,實際退休年齡還會更高,但美國的失業(yè)率維持在5%左右。

鄭秉文指出,在美國,個人不提出退休,即使到了法定退休年齡,雇主也不能強令退休。希臘男性60歲退休,女性58歲退休,失業(yè)率是美國的兩倍,說明延遲退休不一定會提高青年失業(yè)率的說法?!熬蜆I(yè)率根本上是與社會整體經濟水平相聯(lián)系的。”

方正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學家蘆哲曾以日本為樣本分析,日本在2004年至2013年逐步實現延遲退休,其低齡老人就業(yè)更多流向知識密集型服務業(yè),如教育、醫(yī)療、金融、信息技術等,的確會對這些行業(yè)的青年就業(yè)產生一定影響。

蘆哲指出,中國青年和低齡老年教育水平的代際差距比日本要大得多,在延遲退休前期,這些行業(yè)青年就業(yè)受影響可能較??;代際間的教育差距縮小后,影響會加大。僅作靜態(tài)分析,2010年-2020年,中國16歲-29歲青年人口集中涌入的八個行業(yè)中,50歲-64歲低齡老年人口占比較高的是建筑業(yè)、公共管理、房地產業(yè)、社保和社會組織、教育、租賃和商務服務、衛(wèi)生社工。低齡老人的替代率可能較高。

不過,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院長莫榮則警示,中國勞動年齡人口數量已連續(xù)多年下降,勞動參與率持續(xù)下降。未來中國人口老齡化進程仍將加劇,在現有退休年齡政策不變的情況下,將來甚至可能會出現勞動力供給不足的情況。

“年輕人沒必要過度擔憂。”中國(海南)改革發(fā)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則表示,延遲退休改革將采取每年延遲幾個月或者每幾個月延遲一個月的方式,每年因延遲退休而多出來的勞動力不會太多,甚至會被每年減少的勞動力相抵消。

那么,大齡從業(yè)者的就業(yè)問題如何保障?莫榮建議,要落實好終身職業(yè)技能培訓制度,強化對大齡職工的崗位技能提升培訓。宋健建議,可以為不同年齡人群提供相應的就業(yè)機會和工作崗位;根據老年人的身體狀況和崗位需求進行必要的崗位調整。針對“老年失業(yè)空窗期”問題,應強化職業(yè)培訓與再教育,提升中老年人的就業(yè)競爭力。

此外,李佳建議,完善勞動法律法規(guī),嚴禁年齡歧視,保障大齡從業(yè)者就業(yè)權益。同時,通過各種舉措和優(yōu)惠政策鼓勵企業(yè)聘用大齡從業(yè)者。

中國有較強的隔代撫養(yǎng)文化,部分人擔心延遲退休會因擠出隔代撫養(yǎng)時間而抑制生育。同時,也有觀點認為,延遲退休提高了老年勞動參與率,增加年老期收入,減輕了年輕人的養(yǎng)老負擔,或許可以減輕甚至避免養(yǎng)老對家庭生育的擠占。

對此,宋健仍然建議,完善家庭保障機制,如發(fā)展普惠托育服務體系,減輕家庭內部人力資源不足的問題,緩解家庭托育的后顧之憂。

遲福林認為,延遲退休采取的是漸進式方式,節(jié)奏總體平緩,改革前期退休的人只延遲幾個月,對家庭照料和育嬰活動影響非常小。而對年輕一些的勞動者,離退休還有一段時間,有較為寬裕的時間來對家庭生活進行規(guī)劃。

三中全會定調延遲退休

個人如何儲備養(yǎng)老?

延遲退休政策更需要社保和養(yǎng)老保障體系的全面配套改革。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原副理事長王忠民表示,中國現行的社會保障體系在養(yǎng)老問題上存在著城鄉(xiāng)差異、職業(yè)差異等不平等現象,這需要在延遲退休政策制定時予以充分考慮。

中國養(yǎng)老金體系大致可以分為三支柱:法定基本養(yǎng)老保險、企業(yè)年金和職業(yè)年金、個人養(yǎng)老儲備。過度依賴第一支柱,二三支柱支撐不足,是中國養(yǎng)老金發(fā)展的現狀。專家建議,應加快推進社保一體化改革,逐步縮小城鄉(xiāng)、體制內外的差距。如統(tǒng)籌城鄉(xiāng)和不同職業(yè)性質的老年人的退休金待遇,使人人都能老有所養(yǎng)。

此外,年輕人繳費供養(yǎng)老年人,如何確保公共養(yǎng)老金制度可持續(xù)性?

宋健認為,延遲法定退休年齡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從需求側入手,通過延長工作時間和縮短領取養(yǎng)老金時間,減輕對養(yǎng)老金制度的壓力。但根源還在于提高供給能力,如實現全國統(tǒng)籌,在全國范圍內實現調劑,解決區(qū)域養(yǎng)老金壓力不平衡問題。

同時,還要加強養(yǎng)老保險基金的投資管理,實現其保值增值;優(yōu)化制度設計,擴大參保覆蓋面等。通過完善多層次養(yǎng)老保險體系、適應退休年齡改革的需要。

宋健同時強調,沒有全國統(tǒng)一的“適當”的養(yǎng)老金待遇水平,應充分考慮勞動者的工作年限、職業(yè)性質和工作貢獻,設置合理的養(yǎng)老金水平和退休金替代率。

延遲退休將意味著90后一代領取養(yǎng)老金的時間推遲。李佳表示,這需要我們提前做好個人財務的規(guī)劃,將財務合理、科學、有效地分配給整段人生。同時,通過合理配置資產有效分散風險。在這個過程中,要提高個人的金融知識水平和投資技能,以便分辨投資產品,做出更明智的投資決策。

宋健表示,個人首先要做好教育和職業(yè)規(guī)劃,隨著高等教育普及化,人們的受教育年限不斷延長,開啟職業(yè)生涯的年齡也越來越晚。信息時代勞動力市場也發(fā)生巨大變化,靈活就業(yè)等多業(yè)態(tài)不斷涌現。教育層次、就業(yè)方式、單位性質、工作年限、薪資水平等都可能影響?zhàn)B老金發(fā)放方式和待遇,個人應有所了解。

“個人需要考慮的是如何度過我們的周期性人生?!崩罴驯硎?,每個個體都需要意識到,我們面臨的是長壽時代和C型人生(Cycles,即周期)的來臨?!叭松辉偈沁^往那樣出生、成長、學習、工作、退休。未來,我們可以在任何人生周期不斷學習、進步,開始新的工作。這將是人生的常態(tài),而不應當做問題。”

李佳指出,當前,很多人雖然還未步入老齡,但已經無法適應電子支付、手機打車等新生活方式,止步于數字鴻溝面前,享受不到新科技帶來的便利。必須看到,隨著壽命的提升,我們正面臨著一個全新的“第三人生”——一個長達20年以上的老齡期。只有不斷學習,與時代同步,才能有更美好的老年生活。

“此外,還需要做好經濟、身體和心理準備?!彼谓≌f,我們正在經歷的長壽時代史無前例,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本文刊于2024年8月19日《財經》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