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劇文獻像一顆顆散落在民間的文化“珍珠”,不加以保存利用就容易蒙塵。跟隨“東莞粵劇人 追夢傳承路”系列報道,一同走進東莞粵劇圖書館,看看這里是如何將這些“明珠”連綴起來,讓傳統(tǒng)粵劇文化“活”起來。
2005年,我國首家粵劇圖書館——東莞粵劇圖書館對公眾開放。目前,該館已收集了粵劇相關文獻11000余件,有關粵劇的書籍、雜志、劇本、曲本、音像制品、戲橋等均成系列,是國內粵劇館藏最豐富的圖書館。其中,館藏粵劇初期唱本《木魚書》最早刊刻于清代光緒年間,距今已有130多年的歷史。
粵劇圖書館館員廖瑜:“在80年代以前,我們都習慣于把粵劇表演的宣傳單張叫做戲橋,雖然看著它很新,實際上它的年代跟我是同歲的。”
在這里,讀者可以通過展板和珍貴圖片全面了解粵劇的發(fā)展淵源、名伶風采和藝術魅力,還可以通過視頻點播,免費欣賞到數(shù)百部具有代表性的粵劇全本或名段。該館還依托圖書館專業(yè),利用文獻開展研究開發(fā)工作,先后編纂出《莞邑粵劇名家》《粵劇戲橋》和《粵劇文獻總覽》等書籍。
東莞圖書館副館長李映嫦:“《粵劇文獻總覽》就是我們耗時兩年的時間,把全國目前現(xiàn)有的、我們能查得到的一些粵劇的文獻,進行了編目的揭示。這本文獻應該是講在我們行業(yè)內編目工作開創(chuàng)性一個工作,這項工作完成后,可以把粵劇的專題文獻目錄揭示,填補了這樣一項的空白?!?/p>
此外,粵劇圖書館還長期免費為各類私伙局提供表演場地,讓粵劇的生命力在東莞這座繁華都市生生不息。
粵劇愛好者蘇鳳儀:“東莞圖書館給我們提供了這么好的一個平臺,所以我們經(jīng)常在這里玩、唱唱粵劇?!?/p>
(記者 蘇嬋 李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