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位于北京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舉行的“氣象萬千——中國非遺保護實踐主題展”上,來自東莞中堂的兩條龍舟模型引人關注。這兩件展品以其精湛工藝和深厚文化底蘊,向來自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觀眾展現了國家級非遺項目——中堂龍舟制作技藝的獨特魅力。

步入第五展廳,兩條分別長2.7米和3米的龍舟模型靜立于展臺之上。這兩件作品出自中堂鎮(zhèn)“造船名村”斗朗社區(qū)的霍沃培(市級非遺傳承人)、霍灼興(省級非遺傳承人,已故)兄弟之手。他們使用杉木材質,以1:10的比例精準復刻了東莞傳統龍舟,完整保留了“蝴蝶底”“浮欖”“將軍柱”等關鍵工藝特征。每一處細節(jié)都凝聚著匠人數十年的技藝積淀,尤其是霍灼興制作的2.7米龍舟模型,作為其生前最后一件龍舟模型作品,更顯珍貴。
“這條小龍舟雖然只有原型的十分之一大小,但該有的工藝一樣都不少,十分精致。”前來觀展的游客被兩條龍舟模型吸引,來自河北的游客李先生說:“以前只在電視、短視頻上看過賽龍舟,近距離看到制作如此精美的龍舟模型,才真正體會到這項傳統技藝的精妙。”

中堂龍舟制作技藝于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遺項目名錄。作為東江流域龍舟文化的重要發(fā)源地,中堂鎮(zhèn)素有“好龍舟·中堂造”的美譽。這里不僅是“中國龍舟之鄉(xiāng)”,更是龍舟制作技藝的重要傳承地,年產龍舟近百條,銷往全國各地。此次中堂龍舟“劃”出廣東,進京展出,也為更多人了解嶺南龍舟文化提供了重要窗口。
“氣象萬千——中國非遺保護實踐主題展”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指導,旨在系統展示我國加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年來的保護成果。展覽通過精選全國各地具有代表性的非遺項目,全面呈現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和保護成效。中堂龍舟作為嶺南文化的代表之一,在這個國家級平臺上與其他非遺項目交相輝映。該展覽將持續(xù)至2025年底。
上一篇:中堂一企業(yè)在2025世界電池及儲能產業(yè)博覽會狂攬三大獎項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