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生活垃圾分類既是民生“關鍵小事”,也是綠色發(fā)展大事。近年來,東莞市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fā)展理念,緊扣“提升分類質量、促進源頭減量、推進能力建設”,扎實推進垃圾分類投放、收集、運輸和處理,初步探索出垃圾分類“東莞模式”。即日起,東莞日報社聯(lián)合東莞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zhí)法局推出《垃圾分類東莞行動》系列報道,聚焦東莞垃圾分類工作亮點,呈現(xiàn)東莞經(jīng)驗做法,敬請垂注。
垃圾分類有什么好處?分類后的垃圾是如何被運輸、處理和利用的?如今,在東莞,這些問題都可以在垃圾分類主題宣教館中找到答案。
2021年以來,東莞扎實推進垃圾分類主題宣教場館建設,集垃圾分類體驗、參與、共享功能于一體的場館已達36個,科普實踐基地2個,總數(shù)位居全省第二。一個個相繼出現(xiàn)在市民身邊的宣教館,不僅成為展示東莞垃圾分類成果的重要窗口,也成為市民群眾學習垃圾分類的重要陣地,推動垃圾分類成為低碳生活新時尚。
打造陣地
讓垃圾分類可觀可感
“垃圾分類原來有這么多好處,我要回家教爸爸媽媽怎么分類!”近日,東坑啟德幼兒園中班的小朋友們走進了東坑鎮(zhèn)垃圾分類主題宣教館進行參觀,在沉浸式了解了垃圾分類的益處后,紛紛表示要拉著家長一起學習垃圾分類。
生活垃圾分類,最大的難點在于行為習慣的改變,抓好宣傳教育是關鍵,打造學習陣地則是重中之重。2021年,經(jīng)過東莞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zhí)法局(以下簡稱“市城市管理綜合執(zhí)法局”)的一番精心謀劃,東莞生活垃圾分類主題宣教館應運而生,并提出了在全市每個鎮(zhèn)街(園區(qū))至少打造一座宣教館的目標。
如何將大量的垃圾分類知識濃縮于小小的場館之中?東莞第一時間下發(fā)了指引,為宣教館設立了公益、科普、教育三大屬性,提出了科技性、互動性、趣味性、針對性四大設計要求,力爭通過生動形象的展現(xiàn)和互動,展現(xiàn)出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收集、運輸、處理的全鏈條。
在指引和規(guī)范之下,一個個宣教館相繼建成,讓垃圾分類可觀可感。走進東莞首座垃圾分類主題宣教館橋頭宣教館,正中央的大屏就滾動播放著創(chuàng)意十足的垃圾分類宣傳短片,綠色環(huán)保氣息撲面而來;在石龍宣教館,可通過圖片、視頻直觀了解垃圾分類知識,也可以使用VR設備、多媒體設備等身臨其境地體驗垃圾分類場景;道滘宣教館集宣傳教育、大件垃圾破碎處理、園林垃圾破碎處理、廚余垃圾處理及一般工業(yè)固廢處理等多功能為一體,市民群眾通過“眼看”“手動”更為直觀地了解垃圾分類……截至目前,東莞已建成36個垃圾分類主題宣教館和2個科普實踐基地,每個鎮(zhèn)街(園區(qū))至少擁有一個陣地,讓廣大市民在“家門口”就可以學習和參與垃圾分類。
強化互動
掀起垃圾分類學習熱潮
作為垃圾分類學習陣地,宣教館不僅要建好,更要管好。為做好宣傳推廣,發(fā)揮場館最大效用,各宣教館和基地還在市級的統(tǒng)一指引下確立了管理制度,并通過輪番開展多種形式的宣教活動,強化垃圾分類學習趣味性和互動性,讓市民不僅走進來,更學得進、記得牢。
有的轉換思維,增強場館實踐性。今年以來,麻涌鎮(zhèn)生活垃圾分類教育實踐基地開創(chuàng)研學新模式,對基地生活垃圾分類硬件設施等進行了優(yōu)化升級,完善并增加更多實踐性、趣味性游戲,讓研學學生親身實踐和體驗,獲得課本外的延伸知識,不僅有東莞本地學生前來參觀,更吸引了周邊城市學校組織學生前來,掀起了一股垃圾分類研學熱。
有的拓寬渠道,匯聚宣教合力。不局限于宣教館本身,石龍垃圾分類辦延伸科普教育實踐觸角,接連在南岸公園成立垃圾分類主題公園、在黃家山幼兒園掛牌成立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學校、在青林路垃圾轉運中心掛牌成立生活垃圾教育基地、在共享文化空間中承典藝藝術中心掛牌成立生活垃圾分類主題宣教館合作基地,構建起“宣教館+基地+示范學習點位”的宣傳新矩陣。今年4月,建立在已有場館的基礎上,市城市管理綜合執(zhí)法局還聯(lián)合市生態(tài)環(huán)境局共同推出了東莞低碳打卡地圖,帶東莞人解鎖遛娃新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首屆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宣傳周期間,全市宣教館及基地都迎來了集中開放,掀起全民學習參與垃圾分類熱潮。新建成的東莞市生活垃圾分類科普教育館一開放便吸引了不少市民前來參觀,來自東城佳華學校的黃同學說:“這里還設置了參觀任務卡,像闖關尋寶一樣去學習垃圾分類,實在是太有趣了!”
志愿助攻
推動垃圾分類走向千家萬戶
功能豐富的場館牽起的不只有“小手”,還有志愿力量。致力于將宣教館打造成垃圾分類志愿者之家,自各垃圾分類宣教館啟用以來,市城市管理綜合執(zhí)法局積極聯(lián)動團市委,組織全市各鎮(zhèn)街以宣教館為依托培養(yǎng)垃圾分類志愿者,一支又一支志愿服務隊伍通過培訓和實踐成為垃圾分類宣傳的重要力量。
組織開展專題培訓、邀請專業(yè)講師前來授課、開展“發(fā)揮黨建引領作用,爭做垃圾分類先鋒”垃圾分類知識競賽活動……了解新政策,踐行新方法,廣大志愿者在這里學知識、長經(jīng)驗。
隨著一大批優(yōu)秀垃圾分類志愿者脫穎而出,他們也帶著知識和經(jīng)驗從宣教館走出,走進小區(qū)、學校、商場等地,走向千家萬戶。曾經(jīng),蔡丹丹是長安鎮(zhèn)垃圾分類宣教館的一名工作人員,也是一名垃圾分類志愿者,長期的培訓和實踐,使得她對垃圾分類知識了然于心。今年5月,憑借著出眾的能力,她成為了長安鎮(zhèn)垃圾分類宣講團的一員,深入長安各社區(qū)宣講垃圾分類。她表示,希望通過更多的宣講活動來宣傳垃圾分類知識,讓更多的人參與其中,助力建設文明長安。
據(jù)東莞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公布的數(shù)據(jù)顯示,2020年至2022年,全市共開展“五進”宣傳活動1200余場,以“社工+義工”模式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累計開展超8000余場,參與志愿者超12萬人次。他們像蒲公英一樣,把垃圾分類的種子撒向全市各地,帶動越來越多的人成為垃圾分類的支持者、參與者和傳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