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青久草,四虎永久在线精品,二区免费视频,一级毛片在线直接观看,黄网在线免费观看,美女露全身永久免费网站,色婷婷六月桃花综合影院

馬英九念的祭文,為什么聽來如此熟悉?

馬英九念的祭文,為什么聽來如此熟悉?

潮新聞

2023年04月03日 18:57:15

153人參與22評論

截屏2023-04-03 15.50.28.png

4月1日,在湖南省湘潭縣茶恩寺鎮(zhèn)雙陽村馬家祖墓,馬英九先生在獻酒。新華社記者 才揚 攝

4月的第一天,馬英九和姐妹一行四人到湖南湘潭祭祖,備受兩岸矚目。

令許多人驚訝的不僅是馬英九第一次回鄉(xiāng)就能切換自如的湖南口音,還有他幾度哽咽著念完的祭文。

祭文共902個字,不算長,平實的語言,穿插著回憶,更像是他寫給祖父的一封“家書”。也有人說,讀來仿佛和韓愈著名的《祭十二郎文》有相似的感覺,即一反傳統(tǒng)祭文藻飾官階、歷敘生平的固定模式,記敘了許多家常瑣事,如泣如訴,聞者動容。

馬英九祭文中這種打動人的熟悉感,到底是什么?

聽到《論語》,DNA動了

許多人都注意到,馬英九祭祖完畢接受采訪時,頻頻提到的一個詞——“慎終追遠”。

他說,因為我們中國人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是我們中國人道德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這句話源自《論語·學而》,出自曾子之口。意思是,認真辦理父母喪事,追懷祭祀歷代祖先,老百姓的品德就會忠實厚重。

“慎終”和“追遠”是兩個概念,“慎終”是針對喪禮而言的,指按照喪禮慎重辦理父母喪事,強調(diào)對逝者尊嚴的維護;“追遠”則是春秋祭祀,以表對祖先的懷念追思。曾子認為,如果一個社會從上到下都能“慎終追遠”,就會達到“民德歸厚”的效果。

清明祭祖,慎終追遠,我們從小耳濡目染。包羅一系列的習俗、儀式和價值觀,祭祖文脈在中華大地上綿延了上千年,在馬英九的一紙祭文里,我們看到它在海峽那頭生長的印記。

或許老師在講解《論語》的時候,我們就曾聽說過祭祖文化的源頭。

這是儒家孝道文化的重要思想之一。孝悌是血緣親族內(nèi)部最自然的情感,由血緣親情之愛推廣開來,從而形成一種家國同構、天下一家的廣博的“仁愛”。

在臺灣也一樣。清明遙祭黃帝陵長期以來都是一項十分重要的祭祀活動,大多數(shù)的臺灣人也會在清明這天趕回家鄉(xiāng)祭祖。祭祖根植于傳統(tǒng)中華文化,大陸移民遷入臺灣后,迅速復制、代代延續(xù)。

值得一提是,臺灣有句諺語叫“吃果子拜樹頭”,源于閩南果鄉(xiāng)的一句俗語,聽起來就很有畫面感,吃了樹上結的果子,就對著這棵樹拜上一拜,感念它的饋贈之恩,與我們常說的“飲水思源”意思十分相近。

時移世易,現(xiàn)代社會祭祖已有很大不同,但深植于中國人心中對先人追憶和緬懷的情感,穿越千年絲毫未變——我們既要知道自己朝哪里走,更要知道自己從哪里來。

4月1日,在湖南省湘潭縣茶恩寺鎮(zhèn)雙陽村馬家祖墓,馬英九先生與家人拍照留念。新華社記者 才揚 攝

4月1日,在湖南省湘潭縣茶恩寺鎮(zhèn)雙陽村馬家祖墓,馬英九先生與家人拍照留念。新華社記者 才揚 攝

“尋二代”的文字

馬英九在祭文里寫道,這是自己人生第一次來大陸祭祖與探親。時隔73年,尋到了“根”。

其實,他是個“尋二代”。早在18年前的清明節(jié),馬英九的父親馬鶴凌就曾專程到陜西祭祖,并留詩一首:“跨海尋根萬里行,楊凌祭祖正清明;亡人追遠還鄉(xiāng)日,欣見宗親樂太平?!?/p>

“尋根”二字頻繁地出現(xiàn)在兩岸相關的各種新聞里。

從上個世紀40年代算起,遷臺的一代如今大多進入耄耋之年。1987年開放探親后,不少赴臺老兵踏上了歸途。

比如我們熟悉的著名詩人余光中,2003年回到祖籍永春,聊起小時候山上的五棵荔枝樹,也是他與堂哥常去玩耍的地點。見到堂哥,兩位古稀老人聊著竟然像孩子一樣玩鬧起來,后來有了獻給家鄉(xiāng)的短詩《五株荔樹》。

著名作家,昆曲制作人白先勇,旅居海外40多年,每一次回到家鄉(xiāng)廣西桂林,一天三頓都要吃米粉,還曾在小說《花橋榮記》里描述一家開在臺北的桂林米粉店。他常感慨,“桂林是我出生的地方,有一種原始的鄉(xiāng)情。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我的故鄉(xiāng)。昆曲的音樂一放,哎!覺得好像回家了!”

而“尋二代”們有點不一樣。

他們從小生在臺灣、長在臺灣,沒經(jīng)歷過從大陸到臺灣的移居,不像上代人那樣有著很深的羈旅情結。那他們在“尋”什么?

從馬英九的祭文里,我們也許可以找到一點答案。

“從小爸爸就告訴我們,公公您幼年失學,書讀不多,但深明大義……”馬英九關于爺爺?shù)挠洃洿蠖鄟碜运母赣H。此次返鄉(xiāng),他所找尋的,是來自父輩轉述中的記憶。

共同的記憶,觸發(fā)了心靈共振,就像馬英九思念自己素未謀面的爺爺一樣,因為有了這份連接,每一個中國人在讀到這些文字的時候總覺得有些熟悉和親切,很是奇妙。

“尋二代”們并不是在尋找地理維度上的家鄉(xiāng),而是在尋找“我來自哪”這個問題的答案,這是一種意義上的原鄉(xiāng)。

在祭祖之外,我們看到,馬英九還帶了一批臺灣的青年人來大陸交流,“尋三代”的“尋親”新模式已經(jīng)開啟。臺灣當?shù)孛襟w報道,清明連假將至,因應返鄉(xiāng)祭祖旅游需求,臺灣民航局表示島內(nèi)航線已陸續(xù)加開三波加班機。

在海的這邊,4月1日,杭州蕭山國際機場往返臺北桃園機場的客運航線正式恢復運營,首個航班由廈門航空直飛。這是浙江時隔三年后,重新恢復往返臺灣地區(qū)的首架直飛客運航線,由此標志著兩地正式恢復直航。

就像余光中念茲在茲的荔枝樹,白先勇魂牽夢縈的昆曲,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尋找。

馬氏家訓,不愛黃金愛讀書

在這篇祭文里,馬英九把最大的內(nèi)容篇幅給了爺爺寫的那句家訓。

“黃金非寶書為寶,萬事皆空善不空”。

意思比較淺顯,“多讀書”“多行善”是不是像極了長輩們平時規(guī)勸你的樣子?

在中國傳統(tǒng)儒家文化里,祭祀注重對于先祖的追懷,并不是求得鬼神等的保佑,而是希望后世子孫能繼承先祖的美好品德,所以歷史上尤為關注“家譜”、“家訓”等事物的修撰,成為國人道德教育的范本。

大家通常把成書于隋朝的《顏氏家訓》,作為“家訓”文本的開端,其實先秦時期《尚書》中有大量涉及訓誡的篇章,如《康誥》《酒誥》《召誥》《無逸》等,而孔子也曾把《詩經(jīng)》作為教育子女的重要對象。

中國古代的“家訓”既可以是至親長輩的諄諄教誨,也可以是帝王名臣的治世之道,還可以,樸實無華的人生感悟。

追溯歷史可以發(fā)現(xiàn),宋代的名人幾乎都寫家訓,比如歐陽修,寫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還有范仲淹的《家訓百字銘》,朱熹的《朱子家訓》,在這些家訓家規(guī)中,中華傳統(tǒng)文化仁義禮智信、忠孝節(jié)義、禮義廉恥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文化與美德,被不厭其煩的叮嚀后世子孫。

馬英九告訴爺爺,自己把他的叮囑印在了博士論文專書的扉頁上,這次前來帶上了中英文馬氏家訓書簽,與大家分享。

傳統(tǒng)家訓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根源深厚的一面,從家族的道德風貌到整個國家文明、和諧,家訓是中華民族發(fā)展歷史上的一種極具特色的文化現(xiàn)象,馬英九的祭文里,我們看到了這樣的縮影。就像他所說的,“這是我們?nèi)松顚氋F的資產(ch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