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容乃大——容庚捐贈展”自11月3日在中國美術館開幕以來,社會反響強烈,業(yè)界高度評價。容庚的學術和藝術成就,愛國愛鄉(xiāng)、無私奉獻的精神,令參觀者動容。
展覽期間,19日下午,“有容乃大——容庚捐贈展”研討活動在中國美術館舉行。來自中國美術館、高校、藝術研究院、博物館的專家學者結(jié)合各自的研究和觀展感受,從書法、篆刻、收藏、捐贈等角度切入,圍繞容庚的學術和藝術,治學和為人,愛國愛鄉(xiāng)和無私奉獻等各抒己見。大家紛紛表示,容庚先生治學嚴謹,學術成就高,愛國愛鄉(xiāng),盡顯文人修養(yǎng),傳承歷史文脈,令人敬佩和感動,值得研究和學習。
中國美術館副館長安遠遠主持研討活動時表示,本次研討活動是“有容乃大——容庚捐贈展”活動的一部分,是重新認識和研究容庚先生的開始。她表示,容庚先生是一位學術泰斗、教育家、書畫家、鑒藏大家,在亂世收藏,毅然擔起了保存、傳承民族文化的使命,在國家承平之際將私藏捐贈國家,他向著歷史與未來的兩極放射著精神之光。捐贈展和研討活動只是掀開研究容庚先生的一個序幕,可以通過容庚個人和他的朋友,以及他所處的時代,去理解中華文化精神,延續(xù)文化命脈,展現(xiàn)文化自信。也希望繼續(xù)以審美介入學術和傳播,給社會提供更多精神享受,為民眾提供精神力量。
中國美術館副館長張晴;中國書協(xié)篆刻委員會副主任、西泠印社副社長李剛田;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彭鋒,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李宗焜,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祝帥;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院副院長楊濤、中國篆刻院副院長尹海龍;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院朱萬章;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甲骨文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陳英杰;清華大學中國經(jīng)學研究院副研究員張濤;東莞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副局長董紅,廣東博物館研究員羅兵等專家學者參加研討活動。
延伸閱讀
中國書協(xié)篆刻委員會副主任、西泠印社副社長李剛田:
我初學篆刻就買了容庚先生編撰的《金文編》,這本書具有開創(chuàng)性,對行業(yè)貢獻很大,影響了幾代人,至今還是案頭書。容庚先生敬業(yè)一生,用快樂與學術相伴一生。他無意學術而又走到了學術的深處。他的一生平凡而又偉大,把錢投入收藏,然后又捐贈給國家,令人敬佩。他的作品,平靜而有力量,蘊涵著溫良恭儉讓。他給我們今天留下很多寶貴的財富。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彭鋒:
容庚先生當年在北京大學時受到老師和學生的追隨,甚至有學生學他咳嗽的聲音,這說明他在北大不僅學術深入,為人也深受老師學生喜愛。容庚先生將藝術和學術融為一體,也是北大藝術學院探索具有綜合性大學特點的藝術教育的方向,讓學生有自己的專業(yè),但也用藝術來提高自己的修養(yǎng)和人生境界,也期待有更多的北大學生不止模仿容庚先生的言談舉止,還模范他的藝術追求。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李宗焜:
容庚先生在金文方面的貢獻非常大。他在學術上有高明的見解,他能從有限的材料得到他的結(jié)論,很多證明他的推論是對的。他有多少證據(jù),說多少話。這些充分證明他實事求是的治學精神。
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甲骨文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陳英杰:
容庚先生擅長于文獻考據(jù),其學術思想和研究方法、研究視角以及他所構(gòu)建的青銅器研究的理論體系,對今天的青銅器研究仍有深刻的指導和借鑒意義。他以目錄學為階梯、全面占有材料的治學方法對今日學人具有指導意義,可為當今青年學者學習的樣板。容庚先生常說“沒有羅振玉,就沒有今日我容庚”,他與羅振玉的師生關系對今天的師生關系也有啟示意義。
#p#分頁標題#e#
東莞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副局長董紅:
東莞為嶺南古邑,素來崇文重教。明清以來,學館林立,雅集成風,英才輩出,文脈延綿不斷。容庚生于斯長于斯,深受鄉(xiāng)風文脈熏陶,形成勤勉好學、博思卓識的個性特征,成為其矢志治學的基礎。莞城人文薈萃,名門望族眾多。容庚成長于容、鄧兩大望族之家,深受家風熏陶、家學浸染,在家族前輩的引導、指點和培育下,打下扎實的學術根基。他北上求學,以鄉(xiāng)誼為紐帶,與莞籍學者、藏書家倫明及張伯楨成為好友,并籍鄧爾雅友人引薦結(jié)識羅振玉、馬衡,破格入讀北大國學門,進而結(jié)識王國維等良師益友。得良師指點引導,與益友切磋促進,學術精進,逐步走上治學高峰。其著作等身,嘉惠學林,其為人處事、為文治學所體現(xiàn)的品德風范更是一筆留給后人的精神財富。
廣東博物館研究員羅兵:
展覽提供了一個平臺,讓容庚先生的學術、收藏、生平等有了一個完整的呈現(xiàn)。他收集、研究、整理、保護,最后把成果和文物捐給國家,可以讓人感受到先生及家人和后人對國家作出的貢獻,很多參觀的人說數(shù)度落淚。他是一個時代的代表,對容庚先生的研究意義和價值,對當下有借鑒意義。
(文 林朝豐 圖 鄭琳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