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更好地展示東莞方言建檔的工作成果,弘揚東莞地方文化,3月29日,東莞市檔案館舉辦東莞方言建檔成果發(fā)布會,正式發(fā)布《東莞方言調查報告》。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楊曉棠、市人大教科文衛(wèi)華僑外事工委、市政協(xié)文化文史和民宗委員會、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市社科聯(lián)、市方志辦等部門領導和學者嘉賓近50人出席活動。
據(jù)了解,東莞是廣東省第一個為方言建檔的城市。自2014年以來,東莞市檔案館牽頭,組織各政府部門以及各鎮(zhèn)街檔案員、有關專家共同行動,委托中山大學團隊對東莞市各鎮(zhèn)街的方言進行田野調查、資料搜集、文獻集成和有聲語料庫建設。經(jīng)過9年的努力,完成了32個鎮(zhèn)街的方言調查錄音,整理著錄有聲語言材料超過8萬條,東莞方言建檔工作終見成果。2022年底,《東莞方言調查報告》正式出版。
《東莞方言調查報告》是根據(jù)實地調查獲得的第一手翔實的語料編撰而成,全面反映了東莞32個鎮(zhèn)街方言點的語言面貌,客觀展示了各方言的語音、詞匯、語法特點,并附錄了若干口頭文化的例證。全書大16開本1158頁,總字數(shù)130萬,分“導論”“上編方言概貌”“下編語料匯”三大部分。其中,“導論”介紹了東莞的地理、歷史、人口和方言分布概況,以及東莞方言調查研究現(xiàn)狀等問題;“上編 方言概貌”介紹了東莞32個方言點的語音系統(tǒng)及所反映的內部一致性特征和差異性特征,以及詞匯概貌和語法概貌,還編排了莞城和樟木頭兩個代表性方言點的同音字匯;“下編語料匯”包括東莞32個方言點的單字音對照表、詞匯對照表和語法例句對照表,以及部分方言點的口頭文化等。
據(jù)《東莞方言調查報告》主編、浙江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莊初升介紹,在漢語方言地理上,東莞市位于珠江三角洲粵語和粵東客家方言的結合部,盡管只有粵語和客家方言兩大類本地方言,但因為都屬于邊界方言,所以顯得特別復雜。就粵語來說,幾乎每個鎮(zhèn)街的口音都不同,甚至同一個鎮(zhèn)街的不同村落口音也有所不同,有的差別甚至還非常顯著,到了相互無法通話的程度。比如客家方言,樟木頭、清溪、鳳崗與大嶺山、東城的口音也明顯不同。
莊初升表示,早在清初,屈大均的《廣東新語》中就有東莞粵語的記錄。清末莫韶階、唐芝房校正的韻書《字匯校正》(1887)是一部方言韻書,系統(tǒng)輯錄了東莞粵語的語音系統(tǒng)。民國出版的陳伯陶《東莞縣志》(1921),則收錄了不少東莞粵語詞匯。根據(jù)東莞文史專家楊寶霖先生的考證,《字匯校正》的第一作者莫韶階是東莞茶山人。
地域方言的多樣性是地域文化多元化的最重要表現(xiàn),一種方言消失了,也就意味著這種方言所標志的族群民系和所滋生的文化認同隨之喪失或者褪色,這幾乎成了學界和民間的共識。具體到東莞方言,它無疑是東莞傳統(tǒng)地域文化的最重要載體,也是最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東莞方言調查報告》對于了解保存東莞方言,傳承東莞方言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與學術價值,該書出版后,市檔案館將繼續(xù)建設東莞方言檔案資料庫,為東莞市語言資源的保護挖掘和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創(chuàng)新做出應有的貢獻,為廣大市民提供一個保存城市記憶和文化的窗口。
莊初升說:“此次在省內率先為方言建檔,開了一個地方高校、方言學者和政府部門合作保護方言的先河,是值得向全國推廣的成功模式?!?/p>
東莞市社科院副院長、教授黃琦接受采訪時表示,東莞方言作為一種漢語方言,反映了中國南方地區(qū)的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的演變和發(fā)展歷程,對于研究漢語的歷史變遷具有重要的價值。方言建檔有利于搶救“逐漸消失的聲音”,保護和傳承東莞地域文化,防止文化消失和遺忘,用鄉(xiāng)音留住鄉(xiāng)愁。“研究東莞方言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傳承東莞的文化遺產,保護和弘揚東莞的文化精神。在文學、音樂、戲劇等領域,東莞方言還可以作為一種特殊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展示東莞地域文化和風情?!?黃琦說。
黃琦還建議加強東莞方言教育,將東莞方言納入學校語文課程或地方方言課程,讓學生有機會了解和學習本地方言。編制適合各年齡段學生使用的方言教材,包括文字、音頻和視頻等多種形式,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方言知識。在社區(qū)、博物館等場所開設東莞方言展覽,展示方言的歷史、特點以及文化意義,加深公眾對本地方言的認識和了解。
東莞市檔案館還在一樓查閱大廳設立了東莞方言檔案視聽室,匯集了全市32個鎮(zhèn)街方言的語音視頻資料,市民可以在這里挑選自己感興趣的東莞方言進行視聽體驗。市民還可以在視聽室即興錄制自己的方言音頻,市檔案館會把符合標準要求的音頻進行歸檔,永久保存下來。
(記者 蘇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