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青久草,四虎永久在线精品,二区免费视频,一级毛片在线直接观看,黄网在线免费观看,美女露全身永久免费网站,色婷婷六月桃花综合影院

曹操親手締造的銅雀臺還在,鄴城哪去了?

千年來,銅雀臺被口口相傳

可是,那座浩瀚的鄴城呢?

風聲從頭頂傳來。王振興仰頭,日色漸沉,一群烏鴉正繞著頭頂?shù)幕睒滹w過,掀起一陣風?!霸旅餍窍。瑸貔o南飛。”他念道,轉而笑了笑,“當年曹操看到的,就是這群鳥嗎?”

王振興是臨漳銅雀三臺遺址公園副主任,他與這群鳥是老朋友了,它們是公園的???。這是10月末的一個傍晚,王振興正站在一座土丘之下。土丘近十米高,頂上有一套院落,明清時為玉皇廟,后改作校舍,今天已成展廳。

土丘側面,峭壁如刀削而成,鐫刻著五個大字:金鳳臺遺址。建安十八年(213年)秋,曹操主持修建金虎臺,金虎臺臺基原高八丈,建有109間房屋,巍然聳立。后趙時代,因避皇帝石虎的名諱,改稱金鳳臺。當時的建筑早已消失,但地面仍保存下約12米高的夯土臺,至今有巍峨之勢。

金鳳臺的邊緣,孤獨站立著一棵國槐。站在樹下俯瞰,綠瑩瑩的草地上,一塊緩坡在角落隆起,像是草地鼓了個包。與金鳳臺相比,毫無氣勢可言。

“那就是銅雀臺了?!蓖跽衽d說道。這個緩坡,是銅雀臺僅存的一角。

此地位于河北邯鄲臨漳縣城外20公里,如今屬于鄴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在1800多年的歲月中,銅雀臺這座曾雄踞華北平原的巨構,在人力摧毀和雨打風吹之下,還剩下這堆黃土,已屬難得。

銅雀臺是三國時期最著名的建筑,210年起,曹操在鄴城親手締造了銅雀臺、金虎臺和冰井臺。站在三臺之上,西望可見巍巍太行,東望是草木葳蕤的皇家苑囿銅爵園,登高望遠,自有豪情壯志。

三臺的所在地,是一個歷經(jīng)漢末魏晉、十六國、南北朝多個時代的六朝古都——鄴城。從隋唐起,這座曾經(jīng)繁華一時的大都市,淪為一座空城。千年來,銅雀臺被口口相傳,可是,那座浩瀚的鄴城呢?它為何徹底消失了?它的遺跡何在?

金鳳臺遺址 攝影/本刊記者 倪偉

金鳳臺遺址 攝影/本刊記者 倪偉

折戟沉沙銅雀臺

王振興在鄴城遺址已經(jīng)工作了八年,熟悉此地一草一木。這八年,遺址發(fā)生了很大改變,保護面積擴大,設施越發(fā)完善,國家級的鄴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掛牌成立。站在金鳳臺上,一覽三臺遺址全景,可以看出別有深意的設計:三圈棧道勾勒出三臺基址的輪廓,石子路是古城墻的位置,路寬正是城墻寬度。

西晉時期,文學家左思用十年時間考察魏、蜀、吳的三座都城,寫下鴻篇《三都賦》,最濃墨重彩的《魏都賦》,寫的就是鄴城。左思寫道:“三臺列峙以崢嶸??宏柵_於陰基,擬華山之削成。上累棟而重霤(liù),下冰室而沍冥?!比_并列,雄踞于鄴城之中,曾是一個時代的精神圖騰。

據(jù)史料記載,三臺之中,中間的銅雀臺最高大,臺基有十丈高,臺上建五層樓閣,離地共27丈。按晉尺算,高達近65米。

三臺的位置,坐落于鄴城西城墻北段,城墻寬約20米,三臺建筑寬六七十米,它們從城墻向外突出,形成連綿的巨大建筑群,也有點將臺的功用。三臺之間,建有閣道,如浮橋相連,其軍事堡壘功能可見一斑。

建安十七年(212年)春,銅雀臺建成。曹操興致頗高,帶領家人和臣僚登臺作賦。20歲的曹植寫出名篇《登臺賦》:“建高殿之嵯峨兮,浮雙闕乎太清。立沖天之華觀兮,連飛閣乎西城。臨漳川之長流兮,望眾果之滋榮。仰春風之和穆兮,聽百鳥之悲鳴……”

土坡為銅雀臺遺址殘存的東南基址一角 攝影/本刊記者 倪偉

土坡為銅雀臺遺址殘存的東南基址一角 攝影/本刊記者 倪偉

1982年,張子欣來到此處,再也感受不到嵯峨、沖天之勢。那年他到臨漳縣文物保管所工作,辦公室就在金鳳臺頂,利用了村小廢棄的校舍。他住宿、辦公都在西廂房,水電不通,夜里點煤油燈照明。

張子欣老家在五公里之外的習文村,外婆家就在銅雀臺周邊,故而他從小就在此地玩耍,在金鳳臺頂?shù)牡烙^燒過香。夏夜納涼時,村里老人搖著蒲扇,會說起曹操和銅雀臺的傳說。“老百姓都知道這里是銅雀臺,但沒把它當回事?!睆堊有阑貞?。

鄴城始建于春秋齊桓公時期,留下過西門豹治鄴的故事,東漢末年為冀州治所,是袁紹的大本營。204年,曹操趁袁紹勢力內訌,攻占鄴城?!度龂尽放崴芍⒎Q,曹操規(guī)劃了鄴城營建,全然按照自己心意造城。他余生都在鄴城度過,并遺令葬在鄴城。

在政權動蕩的東晉十六國和南北朝時期,鄴城是一方重要的歷史舞臺,這座城數(shù)度易主,幾代王朝苦心經(jīng)營,筑城建宮,最終又被付之一炬,一片焦土。在十六國時期,鄴城先后為后趙、冉魏、前燕三國都城;在北朝,東魏、北齊相繼入主。到東魏、北齊時代,曹魏鄴城已不夠用,便在南部新建鄴南城,南北兩城一道城墻之隔,近似于“日”字。

直至北周滅北齊后的580年,北周權臣楊堅令大將韋孝寬徹底焚毀鄴城,遷居民至安陽。次年,楊堅建立隋朝。鄴城徹底衰落,土地上再無都市。

從曹操營建到楊堅焚城,其間三百多年,鄴城仿佛歷經(jīng)幾生幾世。建安七子在此開創(chuàng)建安文學,曹植于此七步成詩,蔡文姬在銅雀臺奏響《胡笳十八拍》,多年后,《蘭陵王入陣曲》也在城中高奏。楊修、石虎、高歡……這些著名歷史人物,在鄴城粉墨登場,熱鬧非凡。

直到張子欣進入文保所,童年那些模糊的傳說、散落的舊瓦,才與遙遠的歷史接通。張子欣今年81歲,歷任臨漳縣文保所主任、《臨漳縣志》主編,研究鄴城歷史文化40多年,他對《中國新聞周刊》回憶,當時老百姓撿到古樸的舊磚舊瓦,會送上來給他們,他們隨手給一些獎勵。久而久之,文保所積攢了大批刻有文字的鄴磚和鄴瓦。

張子欣經(jīng)常獨自站在臺上,放眼望去,滿目蕭條。金鳳臺和銅雀臺遺址之間,當時還保存著城墻基址,地勢高于周邊,無法開墾農(nóng)田,一直荒廢在那里,長滿雜草。

“俯視腳下一片荒涼,就想: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他感慨的是鄴城的衰敗,也惋惜鄴城研究之不足。這座六朝古都,中國大戰(zhàn)亂、大動蕩、大融合時代的一方舞臺,終究繁花落盡,鼓角爭鳴遠去,沒有得到足夠的回望。

直到1983年初秋,兩位考古專家從北京來到金鳳臺下。從此,一切都改變了。

尋覓曹操蹤跡

1983年10月3日,張子欣和文保所同事騎車趕到講武城,迎接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的徐光冀和顧智界。兩位專家先坐火車到邯鄲,再轉汽車到講武城,最后坐在自行車后座上,沿著漳河北堤一路顛簸,抵達銅雀臺遺址。

徐光冀曾回憶,初見三臺時,金鳳臺的東邊和北邊砌了圍墻,西邊和南邊無任何遮掩,夯土臺上長滿荊棘和荒草,夯土裸露,風一吹,塵土飛揚。

就在這片飛揚的塵土中,鄴城考古拉開了大幕。

此前,鄴城遺址并未受到太多重視。在歷史上,鄴城是一座常常被忽視的“六朝古都”。原因之一在于,這六朝都較為“短命”,鄴城的都城歲月,加起來只有120年左右。另一個原因在于,自隋代以后,鄴城便成為一片荒地。往后的時代里,鄴城的代稱是空城與荒城,詩人寫到鄴城,總是唏噓不已。

1957年12月,考古學者俞偉超曾在鄴城做了5天調查,他在《鄴城調查記》中記錄稱:“鄴城舊垣,地面蕩然無存。”20世紀80年代初,一個日本學術訪問團赴中國古都遺址實地考察,并與中國考古和歷史學者座談,他們提出一個觀點:日本早期都城不僅模仿隋唐長安城,還能追溯到更早的南北朝都城,比如鄴城。

海外學者的關注,提醒甚至激勵了中國學者。在學術百廢待興、考古工作千頭萬緒、人手也捉襟見肘的時期,1983年,中國社科院考古所與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聯(lián)合組建鄴城考古隊,隊長徐光冀是史前和青銅時代考古專家,被時任中國社科院副院長的考古學家夏鼐點將,轉移戰(zhàn)場。

上圖:1986年,考古人員在鄴城朱明門遺址工地。中間舉左手者為徐光冀。供圖/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上圖:1986年,考古人員在鄴城朱明門遺址工地。中間舉左手者為徐光冀。供圖/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下左圖:鄴城遺址出土的漢魏時期陪葬用明器綠釉陶灶 圖/視覺中國

下右圖:臨漳縣出土的漢魏時期銅弩機 圖/視覺中國

初到鄴城遺址那天,自行車在金鳳臺下停住。鄴城考古從這里起步。三臺的位置基本是清楚的,一千多年來,當?shù)匕傩湛诳谙鄠鳌?趥髦?,也有其他證據(jù),比如金鳳臺前矗立著幾塊古碑,一塊元碑上便記載了金鳳臺和銅雀臺之名。

以金鳳臺為基準,正北方60步為銅雀臺。如今銅雀臺遺址的位置,與史料對三臺方位和規(guī)模的記載吻合。再往北60步,就是冰井臺,但遺址已絲毫不存。

徐光冀定下的第一個目標,是確定鄴城方位。找城關鍵是找城墻,史料記載,三臺建在西城墻北段,這是最醒目的坐標?!白畛醯哪繕?,就是從金鳳臺南北開始,找鄴城西墻,鉆探到夯土,就一直追。也想找曹操所說的長明溝,長明溝據(jù)說就從銅雀臺下穿過。”張子欣回憶,但勘探極為不順,洛陽鏟入地,幾米深都是河水沖來的泥沙亂土。

最大的障礙,是漳河造成的。漳河原在鄴城城外西北五里,曹植曾經(jīng)“臨漳川之長流”,宋代改道后,河道穿過古鄴城,侵蝕建筑基址。三臺基址西側都被河道沖毀,最北的冰井臺遺址,被沖得不剩任何遺跡。因此,此地流沙層極深,地表之下八米依然為沙層。

“工作難度這么大,為啥偏要考察這個鄴城呢?”有一天晚餐時,張子欣忍不住問道。徐光冀笑而不答。晚上,張子欣到徐光冀屋里閑聊,徐光冀才慢慢說起,鄴城考古的困難,來之前早已料到,但鄴城著實重要。

徐光冀耐心解釋道,秦咸陽城和漢長安城規(guī)劃得都不對稱,都城內宮殿布局分散。但隋唐長安都城及以后的都城,規(guī)劃布局都非常整齊,中軸對稱,分區(qū)明顯。這種劃時代的轉變是從哪里開始的?很可能就在鄴都。“鄴城考古是經(jīng)過長期醞釀,配備了強有力的隊伍,才過來的?!毙旃饧秸f。

最初數(shù)年,考古以鉆探為主,在這片被河道侵蝕的土地上,考古隊員改造鉆探工具、創(chuàng)新鉆探方法,艱難找到斷續(xù)的城墻。民間傳說也成為重要線索。比如村民說某地從來不被水淹,傳說中地下有“避水珠”??脊抨爢T聽出異樣,果然鉆探到一段城墻。張子欣解釋,是因為地下有堅硬的城墻夯土,河水沖不垮,地勢便高于四周。

考古隊工作三年后,基本弄清了鄴北城和鄴南城的分布范圍和基本結構。其中鄴北城呈橫長方形,東西約2500米,南北約1700米,七座城門位置確定,東門和西門遙相呼應,13米寬的東西主干道連接兩門,貫通全城。

一座結構分明、布局嚴謹?shù)墓哦?,面目逐漸清晰。

銅雀臺遺址出土的石質螭首 攝影/本刊記者 倪偉

銅雀臺遺址出土的石質螭首 攝影/本刊記者 倪偉

高臺、佛像與古城

2008年,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人潮涌動。對中國三國時代尤為著迷的日本人,爭相前來參觀《三國志》展。展覽規(guī)模宏大,文物皆從中國借展,策展團隊遍訪中國相關文博機構。其中一件體形龐大的青石螭首,是真正的三國舊物。它是銅雀臺上的遺物。

這件螭首長達192厘米,前半部分是一尊龍頭,獠牙盡顯,威風凜然,后半部分為方形石頭。在銅雀臺上,其后身插入夯土臺內,龍頭昂揚外露。彼時,想必有一排排螭首巍然列陣,嵌在石刻圍欄里,烘托起銅雀臺的豪勁之風。

1986年,考古隊員在銅雀臺遺址一側的探溝中發(fā)現(xiàn)了這件文物。由于鄴北城從曹魏沿用至東晉十六國,其制造年代尚有爭議,但不少學者認為,它就是銅雀臺的原始構件。這是銅雀臺遺址留下的為數(shù)不多的遺物,如今收藏在鄴城博物館里。

雖然銅雀臺千古聞名,但遺存甚少,而廣闊的鄴城,則有無窮無盡的寶藏等待發(fā)現(xiàn)。1994年以后,考古更是拓展到鄴城的外郭城,外郭城有上百平方公里,城郭發(fā)現(xiàn)的趙彭城北朝佛寺、核桃園北齊佛寺、曹村窯址等遺跡,揭露了更為完整的古鄴城圖景。

2012年春節(jié)前夕,在外郭城勘探中,鄴城考古隊在習文鄉(xiāng)北吳莊村北河灘內發(fā)現(xiàn)異常跡象。洛陽鏟穿過5米厚的流沙,帶出了漢白玉石塊,這是佛像的常用材質。隨后啟動搶救發(fā)掘,一個邊長約3.3米、深1.5米左右的坑被清理出來,坑里堆積物密密麻麻、層層疊疊,全是佛像。

考古人員何利群在鄴城遺址東郭區(qū)佛教造像埋藏坑遺跡進行現(xiàn)場發(fā)掘。供圖/鄴城考古隊

考古人員何利群在鄴城遺址東郭區(qū)佛教造像埋藏坑遺跡進行現(xiàn)場發(fā)掘。供圖/鄴城考古隊

考古發(fā)掘持續(xù)了16天,共出土佛教造像2895件(塊),碎塊3000片以上。“這是目前所知新中國成立以來出土量最大的一次佛教造像發(fā)現(xiàn),一次性出土佛造像的數(shù)量、品相、材質,位居中國之首,世界罕見?!敝袊缈圃嚎脊潘芯繂T何利群說。研究證實,造像年代從北魏、東魏、北齊,一直到隋唐,跨度近四百年,其中東魏、北齊造像占據(jù)絕大多數(shù)。

北齊青石立佛,出土于臨漳縣習文鄉(xiāng)北吳莊佛像埋藏坑,收藏于鄴城考古博物館。攝影/本刊記者 倪偉

北齊青石立佛,出土于臨漳縣習文鄉(xiāng)北吳莊佛像埋藏坑,收藏于鄴城考古博物館。攝影/本刊記者 倪偉

北朝佛教在東魏、北齊的鄴城發(fā)展到高峰,北齊滅于北周后,北周武帝發(fā)起滅佛行動,對鄴城佛教造成巨大打擊。而據(jù)何利群的研究,從地層疊壓關系及出土文物分析,埋藏坑應該是唐代之后開挖的。這些北朝佛像如何在北周滅佛中幸免于難,又為何在唐代被深埋保護?種種問題仍是謎團。

今天,出土于北吳莊佛像埋藏坑的佛像,締造了一整座博物館——鄴城考古博物館。十多年來拼接、修復后,數(shù)百件佛像露出完整真容,有題記的便有約300件。它們呈現(xiàn)了北朝時代中國北方佛像的洋洋大觀。

鄴城博物館展示的鄴城佛像,代表了北朝時期佛像藝術高峰。攝影/本刊記者 倪偉

鄴城博物館展示的鄴城佛像,代表了北朝時期佛像藝術高峰。攝影/本刊記者 倪偉

東魏、北齊時代,鄴城為中國北方佛教中心,佛教寺院想必在鄴城內外比比皆是??脊湃藛T還陸續(xù)發(fā)現(xiàn)了趙彭城北朝佛寺、核桃園北朝佛寺等遺址,是國內系統(tǒng)發(fā)掘的少數(shù)幾座國家大寺。這些佛寺規(guī)模宏大,其中趙彭城佛寺長寬均有四百余米,龐然占有一坊之地。

核桃園北齊佛寺已持續(xù)發(fā)掘20余年,至今仍是考古重點之一。這座龐大的國家級寺院,尚未被全然揭開面紗。近兩年,核桃園北齊佛寺仍有新的建筑基址出土,逐步復原佛寺總體布局。

鄴城遺址依然不斷有重要發(fā)現(xiàn)出土。2023年,東魏、北齊鄴南城宮城的西門被找到,初步推測為文獻中的千秋門。這座宮門遺址保存相當完整,呈凹字形,開三道門,保存下不少紅彩的墻皮。出土的磚瓦、石獅門砧、桃心形瓦釘帽等,呈現(xiàn)了生動的建筑細節(jié)。鄴城千秋門與北魏洛陽城宮城正門閶闔門平面極為相似,且保存更為完好。

左:上圖:鄴城遺址東郭區(qū)佛教造像埋藏坑發(fā)掘出的佛首 供圖/鄴城考古隊 下圖:北吳莊佛像埋藏坑出土的東魏佛像殘軀,收藏于鄴城考古博物館。攝影/本刊記者 倪偉

左:上圖:鄴城遺址東郭區(qū)佛教造像埋藏坑發(fā)掘出的佛首 供圖/鄴城考古隊 下圖:北吳莊佛像埋藏坑出土的東魏佛像殘軀,收藏于鄴城考古博物館。攝影/本刊記者 倪偉

右:鄴城遺址東郭區(qū)出土的北齊雙思惟像 供圖/鄴城考古隊

更大的范圍內,北齊佛教圣地響堂山石窟、媧皇宮石刻等,正是北齊定都鄴城后主持開鑿的。它們位于從鄴城到陪都晉陽(今太原)之間的通道太行山滏口陘上。邯鄲磁縣的北朝墓群,則是東魏、北齊皇室和貴族墓地所在,1987年啟動發(fā)掘的磁縣灣漳北朝壁畫墓,被認為很可能是北齊開國皇帝高洋之墓。磁縣東魏元祜墓,曾入選2007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

最受矚目的那座墓葬——曹操高陵——也于2009年被確認,位于河南安陽西高穴村。雖然今天分屬兩省,但曹操高陵距鄴城其實只有14公里,屬鄴城城郊。他葬于鄴城的遺令,得到了執(zhí)行。

鄴城考古至今42年,多項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在此誕生。2021年,鄴城遺址入選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fā)現(xiàn)”。而上百平方公里的遺址內,迄今只發(fā)掘了約4平方公里,更多未解之謎仍待解決。比如,外郭城的城墻何在?白瓷是否起源于鄴城?持續(xù)的找尋,或許還要延續(xù)上百年。

中國都城“樣板間”

深秋時節(jié),華北秋風蕭瑟,收割完玉米的土地里,徒留萋萋荒草。在銅雀三臺遺址和鄴南城遺址之間,一片荒地正在平整。這里原是一座村莊,名為鄴鎮(zhèn)村,因為建在漳河河道之內,為行洪期間安全考量,前不久全村搬走了。

“最早是鄴城,后來變成鄴鎮(zhèn),最后變成鄴鎮(zhèn)村,現(xiàn)在鄴鎮(zhèn)村也搬走了?!便~雀三臺遺址公園副主任王振興笑道。好在前幾年,香菜營鄉(xiāng)的名字改回鄴城鎮(zhèn),標識著這片土地的身份。

鄴鎮(zhèn)村的所在,屬于古鄴北城。王振興開車從銅雀臺遺址到鄴南城遺址,距離一公里。如果回到北朝年間,他位移的距離是從鄴北城西北角往南,到達鄴南城核心的宮城。

夕陽西下時,在鄴南城遺址,施工隊正在鋪地,他們用石板在廣闊的平原上鋪出了一片小廣場。廣場方方正正,尺度謹嚴,勾勒出的形狀,是鄴南城皇帝寢宮的基址。

這里正在建設206號宮殿展示工程。206號宮殿是正式發(fā)掘的第一座鄴城大型宮殿,也是發(fā)掘規(guī)模最大的宮殿建筑。完整的宮殿不會再重建,人們可以站在基址的中心,眺望北方,四野茫茫,再往北,穿過樹林和村莊,中軸線的北延長線上,坐落著鄴城博物館。

鄴城博物館內展示的微縮場景和鄴南城朱明門建筑結構復原 圖/中新

鄴城博物館內展示的微縮場景和鄴南城朱明門建筑結構復原 圖/中新

這條中軸線,在中國都城史中,意義非凡。

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副研究員、鄴城考古隊隊長沈麗華說,以鄴南城正南門朱明門為中心,向南至外郭城正南門,向北直抵宮城正南門,然后穿過宮城前朝禮儀中心太極殿、昭陽殿,抵達后寢的核心殿址,這條超長的軸線,是左右嚴格對稱的城市軸線,為唐宋以后歷代都城所承襲。

“鄴城遺址最為重要的學術價值,在于都城規(guī)劃?!鄙螓惾A說。鄴城都城制度上承秦漢,下啟隋唐,對后世產(chǎn)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歷史學家陳寅恪、考古學家宿白對此均有高度評價。“起自三國時期曹魏鄴北城,經(jīng)北魏洛陽,到東魏、北齊鄴南城,終于隋唐長安城所形成的‘單一宮城居北、中軸對稱分布’的都城格局,被學者們肯定為中古都城的典范。”他說。

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鄴城考古隊第二任隊長朱巖石曾說,一個建筑、一組建筑乃至一個宮城具備中軸對稱特色,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但是整個都城較嚴格地采用明確的中軸線規(guī)劃思想的實例,通過考古證據(jù),可以上溯到曹魏鄴城。

鄴城規(guī)劃的另一大貢獻,是確立了后世宮城的形制——單一宮城。在鄴城之前的都城中,宮城分散分布,以至于十分龐大,西漢長安城中,宮城面積占整個都城三分之二。東漢時,宮城縮小,讓位于其他城市功能區(qū)。曹操規(guī)劃鄴城時,順應這一潮流,將宮城集中在鄴城北半?yún)^(qū)的中部,且遵守中軸線布局。

徐光冀最初帶到鄴城遺址的那個問題,終于得到完滿的解答。

曹操主持修建的鄴城,體現(xiàn)了科學的規(guī)劃思維,一改此前都城宮殿分散、道路彎曲、交通不便等種種毛病。鄴城北半?yún)^(qū)突出政治功能,布局宮城和官署區(qū)、貴族居住區(qū)、皇家園林區(qū);南半?yún)^(qū)突出經(jīng)濟和生活功能,設有里坊。

鄴城雖然不存于世,但后世歷代都城,直至明清紫禁城,大多以鄴城為“樣板間”。朱巖石說,中軸線規(guī)劃思想、單一宮城制度、空間功能分區(qū)設計理念,具有頑強生命力,東亞古代都城也體現(xiàn)了這樣的都城規(guī)劃要素。

鄴城的多方面影響,在后世回響不絕。歷朝歷代,人們將銅雀臺視為三國時代的代稱,成為中國古代文學的一個永恒主題。唐人王勃借此感嘆繁華消散:“金鳳鄰銅雀,漳河望鄴城。君王無處所,臺榭若平生?!倍拍两璐烁锌畾v史的波詭云譎:“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739年,唐開元年間,詩人岑參作了一首《登古鄴城》:“下馬登鄴城,城空復何見。東風吹野火,暮入飛云殿。城隅南對望陵臺,漳水東流不復回。武帝宮中人去盡,年年春色為誰來。”此時距離鄴城終結都城使命已過三百多年,但文學中的鄴城卻生生不息。

在詩詞之外,鄴城的磚瓦也意外“走紅”。后世傳言,鄴城磚瓦質量極高,用鄴城舊磚瓦做的硯臺,以“銅雀瓦硯”“冰井磚硯”之名,成為文人案頭的奢侈品。但據(jù)張子欣的研究,曹魏鄴北城的瓦片很薄,空隙大,不宜制硯,真正厚重結實、宜于琢硯的,是東魏、北齊的瓦。后世流傳的“銅雀瓦硯”,絕大多數(shù)為附會之物。

鄴南城遺址收集的舊瓦 攝影/本刊記者 倪偉

鄴南城遺址收集的舊瓦 攝影/本刊記者 倪偉

20世紀90年代,鄴城遺址范圍內準備修建一條公路,前期考古中,一座宋代院落遺址出土。令張子欣稱奇的是,這座院子的院墻用瓦片壘成,有一兩米厚,用了不計其數(shù)的瓦。那些瓦,一看就是古鄴城的舊瓦片。“由此可見,鄴城荒廢后,留下了多少廢磚舊瓦?!睆堊有勒f。

這座巨大古城遺留的磚瓦,至今仍未清理完。在206號大殿基址一側,施工中遇見的古磚瓦被收集起來,整齊碼放在草叢里。它們曾構成了這座古城的軀體,如今則成為它存在過的證據(jù)。

記者:倪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