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雷軍和董明珠,兩個時代的偶像,在央視的聚光燈下,立下了一個“十億賭局”。
一個代表著制造業(yè)的榮光與傳統(tǒng),一個代表著互聯(lián)網的野蠻與未來。
當時,幾乎沒人覺得雷軍能贏。

畢竟,一個是造手機的,一個是國家制造業(yè)的門面,一個是“虛擬經濟”,一個是“實體經濟”,高下立判。
董小姐看著雷軍的眼神,充滿了三分譏笑,三分薄涼,和四分漫不經心,仿佛在看一個剛從PPT里走出來的愣頭青。
十年彈指一揮間。
賭局的結果早已不再重要,因為現(xiàn)實用一種更殘酷的方式,給出了答案。
小米的市值和營收,早就把格力甩開了幾個身位。
但真正的悲劇不是賭局的勝負,而是在家電這個主戰(zhàn)場上,格力這艘曾經的巨輪,也開始“被”擱淺了。
曾經,美的、格力、海爾,是中國家電的“鐵三角”,是無數(shù)家庭客廳和廚房里的信仰。
然而,2025年11月最新財報一出,所有人都沉默了。這已經不是鐵三角了,這是“一帶二”,一個王者帶著兩個青銅。
不,說錯了,是一個王者帶著一個白銀,還有一個活在熱搜和自己老板直播間里的倔強青銅。
三季度格力營收398.6億元,同比下降15%,歸母利潤同比下降9.9%。

海爾的營收是格力的接近兩倍,為775.6億元(+9.5%),而美的則快要到格力的三倍了,三季度營收為978-987億元(+4.6%-5%)。
江湖上早已沒有了家電“鐵三角”的傳說,只剩下一個遙遙領先的美的,一個悶聲發(fā)財?shù)暮?,和一個被老板個人IP深度綁定的格力。
而這一切的根源,都指向了那個站在鎂光燈下,斗志昂揚,用自己照片當開機畫面的女人——董明珠。
她是中國上一代企業(yè)家的活化石,是行走的流量密碼,但或許,也成了格力身上最沉重的枷鎖。
01 格力的死穴
格力業(yè)務結構嚴重失衡。營收近八成死死地綁在空調這一棵樹上,其他的業(yè)務,無論是冰箱、洗衣機,還是小家電,基本都處于“重在參與”的狀態(tài)。
這種單一業(yè)務結構,在行業(yè)上升期,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一力降十會。
但在存量競爭時代,這就是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然后把這個籃子交給一個焊死的焊工看管,看似穩(wěn)固,實則脆弱不堪。
反觀美的和海爾,早就不是當年的吳下阿蒙了。
美的的營收里,暖通空調和消費電器幾乎是四六開,機器人、自動化業(yè)務也在穩(wěn)定貢獻。海爾更是玩得花,冰箱、洗衣機、空調、廚電、水家電,多點開花,東方不亮西方亮。
這種多元化的布局,讓它們在面對市場波動時,有了更強的抗風險能力??照{市場不景氣,我還有冰箱洗衣機;國內卷不動了,我海外市場還能高歌猛進。
而格力呢?空調市場一打噴嚏,整個格力就很難好過。
這種局面,我們稱之為“結構性脆弱”。而這種脆弱,源于多年前,在戰(zhàn)略的岔路口上,一次次固執(zhí)的選擇。
02 三個兄弟,三種命運
如果把美的、海爾、格力比作三兄弟,那么他們的故事,就是一個關于選擇決定命運的經典劇本。

大哥美的,是個現(xiàn)實主義的野心家。
他很早就明白一個道理:不能把寶都押在一件事上。所以他早早地就開始了多元化擴張。從空調到冰箱、洗衣機、小家電,再到機器人、工業(yè)自動化,只要是能賺錢的、有前景的,他都敢投。
2024年,美的光研發(fā)就砸了160億,十年下來日均研發(fā)投入4383萬。這是什么概念?就是董小姐每天一睜眼,美的已經花掉了半個小目標在搞技術。
這種不計成本的投入,換來的是深厚的技術壁壘和豐富的產品矩陣。更牛的是,美的在海外市場,早就完成了從“出口創(chuàng)匯”到“品牌出海”的蛻變。在馬來西亞、沙特、智利,美的冰箱是市場第一。它在全球搞本土化生產,中國工廠供中國,泰國工廠供東南亞,埃及工廠供中東非。
這種全球化的供應鏈布局,讓它既能快速響應市場,又能有效規(guī)避貿易風險。大哥的路,走得寬,走得穩(wěn)。
二哥海爾,是個精明的差異化玩家。
他知道自己拼規(guī)模拼不過大哥,拼單品又怕被三弟卷死,于是他選擇了一條“高端+低端”雙軌并行的路。
高端市場,他用法拉利級別的“卡薩帝”沖鋒陷陣。一臺冰箱賣一萬五,還能自動監(jiān)測食材新鮮度,給你推薦菜譜。這哪是冰箱,這是你家的AI營養(yǎng)師??恐@種高舉高打,卡薩帝拿下了高端冰箱市場近六成的份額,利潤高到讓同行眼紅。
低端市場,他用年輕化的“Leader”精準獲取年輕人芳心。
一款三筒分區(qū)洗衣機,從發(fā)現(xiàn)年輕人“內衣外衣襪子要分開洗”的痛點,到產品上市,只用了幾個月,預售就爆了8萬臺。
海爾的路,走得巧,走得刁鉆。他不去紅海里肉搏,而是自己開辟新戰(zhàn)場,總能找到最舒服的姿勢賺錢。
三弟格力則成為了一個偏執(zhí)的“手藝人”。
在董小姐的帶領下,格力始終堅信“一招鮮,吃遍天”。她的邏輯很簡單:我把空調做到天下第一,就夠了。
這種專注,在過去成就了格力。但在日新月異的商業(yè)世界里,這種專注,就變成了路徑依賴。
但董小姐想不想做多元化?想!
格力的多元化嘗試,幾乎是一部血淚史?;ㄖ亟鹱龅母窳κ謾C,除了給董小姐提供了一個開機畫面,沒在市場上留下任何水花。推出的“玫瑰空調”,主打藝術設計,結果因為噪音和能耗問題被瘋狂吐槽,成了工業(yè)設計的反面教材。
在海外,當美的和海爾已經開始全球建廠,打造本土化品牌時,格力還停留在“把貨賣出去”的初級階段。
戰(zhàn)略上的短視和固執(zhí),讓格力完美地錯過了家電行業(yè)智能化、多元化、全球化的每一個浪潮。
當時代拋棄你的時候,連一聲再見都不會說。格力就站在原地,眼睜睜地看著兩位兄長的背影,漸行漸遠。

03 你的對手,根本沒把你當對手
如果說美的和海爾的超越,是同維度的競爭,大家還在一個牌桌上打牌,只是別人的牌更好。
那么小米的入局,則是一場赤裸裸的“降維打擊”。
人家根本就沒想跟你打牌,人家是直接來掀桌子的。
董明珠當年看不起雷軍,覺得他一個搞互聯(lián)網營銷的,懂什么制造業(yè)。但她沒看懂的是,小米賣的從來就不是一個孤立的家電產品,而是一個“生態(tài)”。
小米的核心競爭力,是那個連接了超過9億臺智能設備的AIoT平臺。
你買一臺格力空調,你得到的就是一臺空調。它能制冷,能制熱,質量可能還不錯。但也就僅此而已了。
你買一臺小米空調,你得到的是一個智能家庭的“入口”。你可以用小愛同學語音控制它,它可以和你的小米電視、小米空氣凈化器、甚至你的小米汽車聯(lián)動。當你開車快到家時,家里的空調已經自動打開,調節(jié)到最舒適的溫度。
這種“萬物互聯(lián)”的體驗,是傳統(tǒng)家電企業(yè)短期內無法復制的。因為它需要的不是硬件技術,而是軟件生態(tài)、是用戶數(shù)據、是AI算法。
這就像你還在苦練刀法,以為自己的刀最快最鋒利,結果對手直接掏出了一把槍。
更要命的是,小米還把“性價比”這個大殺器,用到了極致。
一臺1.5匹變頻空調,小米只賣1999元,比格力便宜了整整600塊。對于那些對價格敏感的年輕人來說,這600塊,足夠讓他們忘記“掌握核心科技”的口號了。
結果是,2024年,小米空調出貨680萬臺,同比暴增50%。線上市場份額,更是在2025年7月,歷史性地超越了格力,升至行業(yè)第二。
格力引以為傲的線下渠道優(yōu)勢,也正在被小米快速蠶食。2024年底,小米之家已經開到1.5萬家,并且還在瘋狂擴張。
小米的打法清晰而殘忍:先用“生態(tài)+性價比”在線上撕開一個口子,再用海量的線下門店完成合圍。它的目標,根本不是在空調領域戰(zhàn)勝格力,而是要在家電行業(yè),重塑格局。
面對小米這種新物種的入侵,格力顯得手足無措。因為它所有的優(yōu)勢——品牌、技術、渠道——在小米的生態(tài)打法面前,都顯得那么的笨重和過時。

04 當“女皇”沒有穿新衣
如果說戰(zhàn)略失誤和外部沖擊是格力困境的客觀原因,那么董明珠一貫強勢的個人風格,則是那塊壓在駱駝背上最重的稻草。
我們必須承認,董明珠是一位非常優(yōu)秀、甚至可以說是偉大的企業(yè)家。在那個草莽叢生的年代,她憑借過人的膽識和鐵腕的手段,把格力從一個瀕臨倒閉的小廠,帶成了世界五百強。
她的強悍、自信、永不服輸,是格力精神的象征。
但硬幣的另一面是,當個人IP與企業(yè)過度綁定時,風險也就隨之而來。
今天的格力,已經快要變成“董明珠的格力”了。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把全國上千家線下門店的招牌,從“格力”換成了“董明珠健康家”。
這操作,堪稱商業(yè)史上的奇觀。把一個公眾公司的品牌形象,與一個自然人的姓名深度捆綁,這意味著什么?這意味著公司的抗風險能力被極度弱化。
2025年初,僅僅是一句關于董明珠的謠言,就導致格力股價大跌超過3%。
公司的命運,系于一人之口舌,一人之榮辱,這是何其危險的局面。
這也意味著,企業(yè)的決策,可能會被個人意志所左右,而不是基于理性的商業(yè)判斷。
格力手機的失敗,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董小姐“我就是要干”的個人執(zhí)念。
當一個企業(yè)家,開始享受萬眾矚目的“網紅”身份,開始把精力更多地放在開會、演講、上熱搜,而不是深入市場、鉆研產品、培養(yǎng)接班人時,這家企業(yè)離危險也就不遠了。
她頻繁地出現(xiàn)在鎂光燈前,用極具煽動性的言論,為格力,也為自己,維持著熱度,但熱鬧的背后,是與競爭對手越來越大的差距……

05 結語:董明珠輸給了時代
董明珠沒有輸給雷軍,也沒有輸給美的。
她只是輸給了這個她曾經叱咤風云,但如今卻越來越看不懂的時代。
她所代表的,是那個依靠渠道為王、大規(guī)模制造、個人英雄主義就能成功的工業(yè)時代。在那個時代,她是當之無愧的王者。她的強硬、她的偏執(zhí)、她的專注,都是成功的要素。
但現(xiàn)在,時代變了。
新的商業(yè)邏輯,是關于生態(tài)、關于用戶、關于數(shù)據、關于全球化協(xié)同。它需要的是開放、是協(xié)作、是多元、是快速迭代。
這套新的語言體系,對于董明珠和她所執(zhí)掌的格力來說,顯得如此陌生。
她表面上緊跟時代,談智能,談健康,談新零售,甚至一度還搞過新能源汽車。但骨子里,她依然是那個相信“只要我的產品質量最好,就一定能贏”的制造業(yè)鐵娘子。
這種信念,在過去是格力的鎧甲,在今天,卻成了它的桎梏。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英雄,一個企業(yè)有一個企業(yè)的宿命。
當燈光熄滅,觀眾離場,只有她還固執(zhí)地站在舞臺中央,揮舞著手臂,以為掌聲會永遠為她響亮。
這或許,就是一代強人,最悲壯的謝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