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青久草,四虎永久在线精品,二区免费视频,一级毛片在线直接观看,黄网在线免费观看,美女露全身永久免费网站,色婷婷六月桃花综合影院

中小投資者非必要莫炒A股:對2007年以來上交所大數據的研究分析

內容提要:

1. 中國股票市場交易規(guī)則越來越不平等,個人投資者的盈利越來越被蠶食擠壓,個人投資者與機構投資者之間的投資收益比剪刀差越來越大,根據上交所最后一次的不同投資者盈利分布情況披露,二者回報率差達46倍以上

2. 中小散戶多數時候都處于嚴重虧損,2007年以來,資本10萬以下小散戶所持有的市值比高峰期減少了一半以上,而機構投資者和頭部個人投資者無論行情漲跌,多數時候都能盈利,他們所持有的市值總量增加了10倍以上,股市的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

3. 中國股票市場的二元對立結構逐漸固化,中小散戶處境日益艱難,對于白領和中產階層而言,在我國證券行業(yè)基本問題、基本矛盾沒有解決的情況下,務必謹慎投資,防止發(fā)生不可抗力的個人資產流失

中國股市無疑是全世界經濟常態(tài)國家中表現最差的一個,去年甚至差于經濟長期不景氣,最近又處于國際嚴厲支持下的俄羅斯股市。劍橋大學Judge商學院教授Elroy Dimson、Paul Marsh等人,長期對全球主要證券市場做跟蹤研究,他們的成果表明,從1900年到2020年之間,發(fā)達國家證券市場普遍收益率在8%以上,也就是說可以遠遠超過物價通貨膨脹速度,是居民財富收益增加的一個重要途徑。

(發(fā)達國家的1900年至2020年平均股票市場收益率)

(發(fā)達國家的1900年至2020年平均股票市場收益率)

比如根據德意志銀行統計,德國去年居民金融資產性收益達到4740億歐元左右(未必全部是股票,但是股票比重最大),平均每人可以獲得近5000歐元的金融資產收益,這成為拉動私人財富增長的重要引擎。

我國證券市場僅僅建立30余年,規(guī)模成型不過20余年時間,無法與國外做同時段的比較,但是從近20年的情況看,根本無法達到發(fā)達國家8%以上的收益率,也無法達到新興國家平均6.9%的收益率。具體而言,如果我國股市收益率可以達到6.9%,那么意味著一個家庭2014年有1萬元股票的話,如今已經幾乎翻一倍達到1.95萬元,相信99.5%的中國投資者都做不到。

同時,我國股票市場的不景氣狀態(tài)又是結構性的,極少部分人賺得盆滿缽滿,而絕大多數投資者卻長期虧損,一直是供養(yǎng)頭部投資者的奶牛,或者被戲稱為隨意被收割的韭菜。中小投資者到底有多慘,他們的損失到底有多大,他們投資風險到底有多高,我國股市到底制度到底有多么不公平,一直缺乏有詳細定量研究,總體而言這是大家一個普遍感覺而已,好在我國最重要股票市場——上海證券交易所每年都會發(fā)布統計年鑒,里面有對投資者狀況和交易數據的詳細披露,本文以2007年以來的十六部年鑒為主,對上述問題做分析。

一、學歷低、年齡低、資產少的散戶構成A股市場投資者絕大多數

我國2022年底共有持股賬戶4638余萬,其中機構投資者中只有12.49萬,個人投資者則為4626萬,占比達到99.73%。在個人投資者中,將近90%的投資者是股本不超過100萬的小散戶,其中股本低于10萬的極弱勢投資者構成了我國證券市場的最大基數,他們達到2305萬戶,占全國證券投資者的近一半;賬戶資本超過300萬的投資者,我們姑且稱為專業(yè)級投資者,數量不過146萬戶,僅占股民總數的4%左右。

我們再看這些散戶的其他特征:他們37%以上低于30歲,69%以上低于40歲;48%以上只受到過中?;蚋咧屑耙韵陆逃?,只有3.83%的投資者擁有碩士及以上學歷??傊@些散戶特征是股本少、年齡低和學歷低,既沒有充足的判斷能力,更沒有抗風險能力,甚至不乏有人賣房、貸款去炒股,委實是勢單力薄、弱不禁風的韭菜。又加上我國證券市場制度的極其不完善,形成了資本市場獵物數量多、利益輸送能力強(總是心存僥幸想翻盤,持續(xù)增加投資)、抵抗力極弱的特征,是一個再好不過的圍獵場。

二、證券市場越來越不公平,交易額和利潤分配越來越不成正比,個人投資者的命運越來越具有悲劇性

根據這些極翔實的資料,中小散戶貢獻了絕大數交易,而只分得極少數收益,投資收益率根本無法與機構和專業(yè)投資者相比。以上海證券交易所最后一次公布的不同類投資者盈利情況為例,2017年個人投資者貢獻了82.01%的交易額,但是僅僅獲得了股票市場不到9%的盈利(3108億V.S.34535億);反言之,機構投資者僅僅用了不到18%的交易額,就獲得了91%以上的利潤,二者資本流利潤差達到46倍以上。

(個人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的投資收益剪刀差越來越大)

(個人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的投資收益剪刀差越來越大)

而在虧損年度,個人投資者的虧損率又遠遠大于專業(yè)投資者。以2016年為例,個人投資者的持股市值只有公司法人投資者的39.4%(5.66萬億V.S.14.34萬億),而虧損額相當于72%(7090億V.S.9820億),資本虧損率是機構投資者的近2倍。散戶可謂吃苦在先,享福在后,最大限度承擔風險,又最小限度獲得收益,不是韭菜又是什么呢?

更可怕的是,我們拉長時間看,個人投資者所獲得的市場盈利占比越來越低。根據2007年以來數據,個人投資者交易額貢獻率始終在80%-86%左右,但是盈利占比從2007年的50%以上,下降至2012年的32%、2014年的26%,2017年進一步低于10%。言外之意,證券市場留給個人投資者的利潤越來越少,莊家越來越占主場,中小散戶越來越處于為他人陪跑、為他人做嫁衣的狀態(tài)了。

(個人投資者盈利占比持續(xù)走低)

(個人投資者盈利占比持續(xù)走低)

第三,中小投資者盈少虧多,小盈不抵大虧,而專業(yè)機構和頭部個人投資者始終處于高收益穩(wěn)贏狀態(tài)

我們再從歷年不同類型投資者的擁有市值變動情況,對他們的經營狀況進行考察,我們可以發(fā)現:那些低于10萬股本的弱小散戶,在2007年至2022年的16年時間里,持有的總市值只有7年在上漲,而9年在下跌;專業(yè)投資機構卻只有3年下跌,13年在上漲。

并且小散戶永遠是大跌小漲,總額是在縮水的,而專業(yè)機構、一般法人和頭部個人投資者都是小跌大漲,資產一路高漲。從2008年至2022年,上交所總市值從2.8萬余億增加到50多萬億,增長了17倍還要多,而個人投資者的市值卻縮水了近50%(4800億跌至3252億),市場占比從15%以上也降至0.7%。而同期,頭部個人投資者的市值上漲了75倍以上,專業(yè)機構市值增長了11倍以上,他們均跑贏了美股平均收益率。

(中小散戶所持有的市值縮水,而機構投資者和頭部個人投資者的財富卻快速增長,表格單位:億人民幣)

(中小散戶所持有的市值縮水,而機構投資者和頭部個人投資者的財富卻快速增長,表格單位:億人民幣)

即便是把個人投資者的考察范圍擴展至100萬以下投資者,這部分人一般都會擁有千萬以上家庭資產,屬于高凈值家庭,基本都是一二線城市的高收入者,他們照樣沒有能夠在股市里賺到錢。2007年他們擁有的市值超過2.1萬億,占上交所總市值的30%左右,而2022年他們的市值僅為2.35萬億,市場占比降至5.08%。這說明即使優(yōu)質中產——這些普遍受過很好的教育,擁有很好判斷能力的人(放在國外一般都是穩(wěn)賺不賠),也很難獲利,這表明我們的市場是多么不理性,對投資者缺乏友好性。

而那些機構投資者和頭部個人投資者即使是在股災的時候,仍舊能夠獲得盈利。以FT中文網昨日發(fā)布的,香港方德金控首席經濟學家夏春對2015年股災的研究為例,在2014年7月到2015年12月一年半時間內,股本50萬以下的最弱勢群體,虧損達2500億,資產幾乎腰斬,50萬至300萬賬戶資產的中小投資者虧損420億,兩者累計虧損2920億。而專業(yè)機構盈利2523億,一般法人盈利1129億,1000萬證券資產以上的最優(yōu)質個人投資者盈利2540億。

正是底層投資者的不理性,以及信息、權益上的弱勢地位,支撐起了上層投資者仍然能在股災中全身而退的資本神話,也構筑了不平等利益分配狀態(tài)的基礎。

四、我國股票市場二元對立結構越來越明顯,加劇市場震蕩,并帶來一系列經濟社會問題

綜合以上所述,我國股票市場越來越形成了一個兩極分化的趨勢:目前這個場域的一端是4100萬100萬資本以下的小股民,他們雖然構成了投資者的絕大多數,也貢獻了大部分交易額,但是拿走了極少數利潤,只有少數僥幸者實現了保值增值;而另一端為數量不足50萬的專業(yè)機構、一般法人和1000萬資本以上的優(yōu)質個人投資者,他們卻分走了絕大多數收益。并且這種兩極分化趨勢越來越明顯,筆者姑且稱之為資本市場上的二元機構。

這種二元對立結構的出現,進一步加劇了市場的震蕩。由于海量的中小投資者普遍缺乏信心和安全感,對市場反應過于敏感、頻率交易(美國個人投資者年交易次數為15次左右,而中國達60次左右),推高了市場的波動。2007年之后,股災頻發(fā)、股指屢創(chuàng)新低,正是這種二元結構固化的反映,正像一個階層對立的二元社會,會充滿政治動蕩一樣。

(2009年至2018年上證指數、道瓊斯指數走勢對比,上證指數明顯充滿劇烈波動,而道瓊斯指數穩(wěn)步上漲)

(2009年至2018年上證指數、道瓊斯指數走勢對比,上證指數明顯充滿劇烈波動,而道瓊斯指數穩(wěn)步上漲)

這幾次大的股災,都給中小散戶都帶來沉重性打擊。其中,2007年至2008年股災,全國個人投資者虧損2.19萬億,戶均虧損超過7萬元;2011年股災,個人投資者總虧損8759億,戶均近3萬元;2015年股災,30萬以下投資者的市值從13005億,減少到8690億,直接導致當年自然人持股賬戶減少300余萬。最大的跌幅則發(fā)生在2022年至今,單以上交所股票市值計算,從最高峰的53萬億左右,降至今天的40萬億上下,以個人投資者持股占比為23%計算,個人投資者損失近4萬億。當然這只是總市值的減少額,整體交易虧損應該遠遠大于這個數值。

在過去國內的勞動力、資源,國外的技術、資本等生產要素充裕,能夠不斷刺激經濟增長的時候,這種二元對立的股市倒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池子,不太影響大局。但是隨著上述生產要素逐漸枯竭,股市對經濟發(fā)展的作用,及其經濟風向標意義不斷增大,越來越影響企業(yè)界和國民的信心。同時,在當下居民的住房等固定資產大幅貶值,工資等日常收入普遍縮水,中下層投資者的在資本市場受損的情況不能改變,那么真的到了中產大規(guī)模坍塌的時候了。

我們應該認識到,社會的任何一種二元分裂和不平等,都是制度嚴重缺陷導致的,我們更希望政府能夠從根本上整頓證券市場,完善規(guī)則,徹底改變暗箱操作的黑市、黑社會賭場狀態(tài)(吳敬璉先生語),保護小投資者的利益,這才有助于共同富裕,實現不同階層之間的財富和諧共生。

最后,筆者雖然不是證券行業(yè)專家,但是仍然從宏觀經濟學角度做一個提醒:最起碼短期內,中小投資者非必要莫入股市,個人的能力、資本和信息,終究是無法跟一個不完善的龐大體制相博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