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證全球基金 文倩玉
我們的文化基因里,從來不缺少對“周期往復”這個現象的認知。哲學著作中你能找到“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在小說里也能看到“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對經濟中周期的存在,大概投資人也不會覺得陌生。繁榮時期企業(yè)家擴張投產、人們打開錢包消費、每個人都覺得明天會更好,蕭條時期則相反,從企業(yè)到個人,紛紛勒緊褲腰帶度日。
但是,為什么經濟不能持續(xù)上漲?為什么總是免不了重復經歷復蘇、過熱、滯脹、衰退這些歷程?波動到底是我們的錯誤行為導致,還是“系統”的一部分?重讀拉斯?特維德這本關于周期的名作《逃不開的經濟周期》,或許能幫我們解答疑問。
1930年,3位經濟學家各自獨立發(fā)表了對蛛網理論的研究。
理解蛛網理論很簡單。假設有一群農民,要決定現在用多大比例的土地來種土豆。如果今土豆價格很高,每個農民自然搶著種土豆,但到第二年,市場上的土豆就會堆積如山,過量的供給將壓低土豆價格。這時經歷了失望的農民會減少土豆種植,結果下一年土豆價格又會上漲,故事就再度回到最初的起點。
這就是經濟周期的一個簡單縮影:農民們一直在努力依據市場情況調整自己的行為,但卻讓市場在過熱和過冷之間來回波動。不難看出,其中兩個重要因素在起作用,一是從投資到產出之間的時滯,二是制定投資計劃時的信息不完全。
正如第一位提出周期的經濟學家朱格拉所言,“蕭條的唯一原因就是繁榮?!敝洕鷮W家熊彼特也曾說過類似的話:“周期并不像扁桃體那樣,是可以單獨摘除的東西,而是像心跳一樣,是有機體的核心。”
如果我們把經濟體想象成一個巨大的機器,每個小部門的震動,通過傳導,最終形成了整個經濟體的周期性的共振。
因為周期的存在,經濟發(fā)展的歷史也總押著相同的韻腳。認識到這一點的我們可以做什么?
首先,精準測量不可為,但感知水位卻可為。股市的變動也離不開真實的經濟周期。如果我們只把眼光聚焦資本市場,以滬深300指數為例,拉長時間來看,在3-5年的維度上,的確存在明顯的周期現象,當前時點,在經歷了超過1年的下跌之后,可以說我們正處在一個相對合適的歷史水平。
當然,周期教給我們更重要的一課,是逆向思考的重要性。
志得意滿、全然樂觀之時,要提醒自己警惕風險的存在;接連受挫、悲觀絕望之際,則要相信這可能是柳暗花明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