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是消化系統(tǒng)的一種常見病,它是多種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性反應。多數慢性胃炎患者可能沒有典型癥狀,有癥狀者主要表現(xiàn)為消化不良,如上腹部不適、飽脹、疼痛、食欲不振、噯氣、反酸等,部分患者可存在膽汁反流樣表現(xiàn), 如口苦、嘈雜、噯氣。
現(xiàn)在一般認為胃在病理上多因滯而為病,主要與脾胃虛弱、情志失調、飲食不節(jié)、藥物、體虛久病、感受外邪(幽門螺桿菌感染)等多種因素有關,上述因素損傷脾胃,致脾胃運化失司,升降失常,而發(fā)生氣滯、濕阻、寒凝、火郁、血瘀等,以致發(fā)生胃痛、痞滿、噯氣、惡心、嘔吐、呃逆等病癥。
情志因素是本病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因素,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與肝的關系極為密切。中醫(yī)認為,肝屬木、脾胃屬土,在五行學說中,肝木克脾土,其中“克”是制約、約束的意思。如果患者不能很好排解自己的情緒,任由消沉、抑郁、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積累,會導致肝氣受郁,肝氣乘脾犯胃,出現(xiàn)痞滿,噯氣,呃逆,反酸等癥狀。另外,肝膽互為表里,肝失疏泄,胃氣不降則膽氣不舒,膽汁不降而反流入胃,形成膽汁反流,亦為形成慢性胃炎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時喜怒憂思恐等情志變化,還會助心火,心火旺則乘脾,使脾胃運化功能下降。
《黃帝內經》曰:“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因此,平時要學會保持精神上的悠然自得、清凈愉悅,調整自己的思想以適應周邊事物,不惱郁,禁憂思,保持心情平和淡定,適度勞作,使氣血通暢,正氣內守,則可以有效避免疾病的發(fā)生。
對于精神因素導致慢性胃炎的患者來說,一方面要調節(jié)自身的情緒,同時還要積極治療慢性胃炎,中醫(yī)方面,情志不暢者多采用疏肝理氣、和胃降逆之法,主方多選用柴胡疏肝散、化肝煎合左金丸等,具體用藥需根據患者自身情況加減;中成藥可選用胃復春、荊花胃康膠丸、摩羅丹、達立通顆粒、氣滯胃痛顆粒、蓽鈴胃痛顆粒、枳術寬中膠囊、胃蘇顆粒等。
(溫馨提示:一定不要自己盲目吃藥,咨詢醫(yī)生之后再服藥)。
文/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方醫(yī)院脾胃肝膽科主任醫(yī)師 孟捷